諾基亞(Nokia)手機歷史與失敗的原因

諾基亞(Nokia)手機歷史與失敗的原因

諾基亞(Nokia)手機歷史與失敗的原因

跨國公司並不總是永久成功的保證,儘管它們被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堅不可摧並且在技術創新方面是前衛的。

幾年前芬蘭電信公司諾基亞的情況就是如此,由於不適應智能手機中最雄心勃勃的變革,它徹底失去了追隨者和他們的手機,這對競爭對手無能為力,被遺忘了。

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諾基亞通過整合 Android 操作系統最終適應市場和苛刻用戶的需求,設法從跌勢中恢復過來,但它在陰影之後花了幾年時間才能夠實現它。

直到僅僅兩三年多年前,隨著第一款智能手機的推出,它的初期崛起得到了關注,這些智能手機仍然保留著品牌迅速發展的強度和耐用性的獨特標誌。

在這篇文章中,小展將向各位讀者詳細介紹諾基亞的衰落和崛起,這家公司曾經是市場領導者,如今與蘋果、三星、小米和華為等領先公司並駕齊驅。

Table of Contents

諾基亞 (Nokia) 的成立

nokia founder
圖片來自 Feedough

諾基亞於 1865 年由芬蘭礦業工程師 Fredrik Idestam 創立,最初是位於芬蘭西南部城市坦佩雷的一家簡單的造紙廠。

不久之後,Idestam 將這項業務擴展到了附近的 Nokia 鎮,該鎮位於 Nokianvirta 河附近。

因此,“諾基亞”這個名字誕生於 1871 年,靈感來自於這個位置。

1898 年,Eduard Polón 創立了 Finnish Rubber Works,這家公司生產從膠鞋到汽車輪胎的各種產品。

1912 年,Arvid Wickström 創立了芬蘭電纜廠,該公司以生產電纜、電話和電報而聞名。

1967 年,兩者都併入了諾基亞公司,這是一家多元化的企業,提供紙和橡膠產品、電纜、發電機、軍事通信和核電站設備、計算機、電視和許多其他產品。

1979 年,諾基亞通過一家名為 Mobira Oy 的子公司與芬蘭電視製造商 Salora 的合資企業開始具體化為一家電信巨頭。

兩年後,它推出了北歐移動電話 (NMT) 服務,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因為它提供了全國覆蓋,是世界上第一個自動蜂窩網絡系統,也是第一個允許國際漫遊的系統。

這是 1G 的基礎,1G 是第一代無線蜂窩技術的標準集,它使用模擬信號。

諾基亞 (Nokia) 的發展:從工業到手機

1979 年,諾基亞與芬蘭電視製造商 Salora 合資創建了 Mobira Oy,從而邁出了進入電話領域的第一步,他們還創建了北歐移動電話 (NMT) 服務。

nokia Mobira Senator
圖片來自 Nokia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蜂窩網絡,在 80 年代,諾基亞推出了第一款名為 Mobira Senator 的車載電話。

諾基亞 DX200 是該公司第一款數字電話交換機,於 1982 年推出。

諾基亞也在 1980 年代開始生產個人電腦,但進展並不順利。

1984 年底,諾基亞收購了斯堪的納維亞最大的彩電製造商 Salora 和瑞典國有電子計算機公司 Luxor。

Salora 和 Luxor 合併為一個部門,專注於時尚消費電子產品。

它還在衛星和數字電視技術方面取得了成功。

與此同時,諾基亞為法國的日立、瑞典的愛立信、加拿大的北方電信以及英國的格拉納達和 IBM 製造產品。

儘管做出了這些努力,諾基亞的利潤在 1989 年和 1990 年繼續下降,最終在 1991 年虧損 1.02 億美元。

在 1990 年代,諾基亞的最高領導層決定只專注於電信市場,因此,該公司的數據、電力、電視、輪胎和電纜部門在這十年的頭幾年被拋售。

這開始了公司的輝煌歲月。

nokia 1011
圖片來自 Nokia

1992年,公司推出第一款GSM手機諾基亞1011,據稱通話時間為90分鐘,可存儲99個聯繫電話。

1994 年,諾基亞推出了帶有現在標誌性的諾基亞鈴聲的 2100。

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它繼續在全球銷售超過 2000 萬部手機,遠高於公司的預期。

nokia communicator
圖片來自 Nokia

諾基亞 Communicator 於 1997 年推出,提供電子郵件、傳真、日曆和大屏幕等功能。

同年,諾基亞還推出了 6110 和 5110 這兩款設備,遠遠領先於他們的時間和競爭。

這些設備提供了一種更時尚的短信方式、漂亮的菜單系統定制選項,如多種顏色的按扣式外殼。

緊隨其後的是提供基本網絡功能的 7110、帶有內置攝像頭的 7650 和公司首款支持 3G 的智能手機 6650。

到 1990 年代後期,諾基亞已經確立了自己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地位。

而另一方面,其競爭對手西門子、蘋果和索尼仍無法預測客戶需求,遠遠落後於諾基亞。

諾基亞順利度過了這些年,營業額從 89 億美元增長了 500% 至 428 億美元。

諾基亞 (Nokia) 的輝煌

2000年前後,諾基亞佔據了30%的手機市場份額,是其競爭對手摩托羅拉的兩倍。

當時的諾基亞是手機製造市場的巨頭,產品的霸氣可見一斑。

諾基亞忽視了零售商和分銷商,因為它認為諾基亞不要求他們銷售手機,這也影響了諾基亞的失敗。

諾基亞也忽視了消費者的反饋,消費者的品味和偏好也在發生變化。

但諾基亞就是諾基亞,認為他們的硬件是最好的,沒有人能與他們競爭。

nokia phone 2004
圖片來自 Cnet

2004 年,諾基亞取消了諾基亞俱樂部戰略,並告訴運營商它將不再開發新的多媒體服務。

通過這樣做,該公司將重新點燃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夥伴關係,甚至決定與他們合作製造能夠滿足他們特定需求的定制聯名手機。

這對諾基亞在除美國以外的所有市場的表現產生了直接的積極影響,這給公司帶來了一些無法克服的獨特挑戰。

一方面,美國市場主要由少數幾家運營商整合,他們都想銷售鎖定自己網絡的手機。

諾基亞轉而嘗試銷售無鎖手機,但這些手機大多是 GSM 型號,在一個由推廣 CDMA 的運營商主導的地區。

結果是諾基亞的市場份額跌至個位數並保持不變。

儘管有這些失敗,諾基亞在 2005 年繼續關注新的手機外形。

其中一個更引人注目的型號是諾基亞 7710,這是一款寬屏智能手機,也是諾基亞第一款配備觸摸屏的手機。

它有一個 3.5 英寸的大顯示屏,分辨率為 640 x 320 像素,是第一款也是最後一款在 Symbian OS 上運行 Series 90 UI 的手機。

其龐大的尺寸使其比其他手機更不便於攜帶,芯片組速度較慢,而且電阻式觸摸屏使用起來不如我們今天喜歡的電容式屏幕舒適,大多數時候需要手寫筆。

Nokia-N90
圖片來自 Nokia

同年,諾基亞推出了 N90,這是一款採用旋轉即拍設計的 3G 手機,這讓相機愛好者特別感興趣。

它像翻蓋手機一樣打開,但它還允許你以有效地將其變成帶有 2 兆像素傳感器和專用記錄按鈕的便攜式攝像機的方式旋轉顯示部分。

相機使用 Carl Zeiss Tessar 鏡頭,因為諾基亞認為光學在產生高質量圖像方面比傳感器的分辨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顯示器上查看生成的圖像也是一種令人滿意的體驗,因為它的像素密度幾乎達到每英寸 260 像素。

2006 年還推出了更多面向時尚的手機,作為“L’Amour II”系列的一部分,該系列結合了金屬、皮革和絲綢,打造出奢華外觀的設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諾基亞 7380,它是“口紅手機”的精神繼承者。

這款新型號沒有滑塊機制,將物理滾輪換成了觸摸版,與 iPod 的類似。

nokia n95
圖片來自 Engadget

一年後,諾基亞發布了備受期待的 N95,這是該公司首款真正全面的智能手機。

這是一款售價 795 美元的昂貴設備,但它擁有你需要的一切,並採用帶有雙向滑動機制的時尚設計。

向上滑動前部會顯示一個鍵盤,而向下滑動則會顯示一組媒體播放按鈕,這些按鈕旨在讓你在橫向模式下手持設備時輕鬆訪問。

N95 的發布受到延誤,並面臨來自當年索尼 Cyber​​shot 和 Walkman 旗艦產品的競爭壓力,更不用說 LG KE850(又名 LG Prada)和第一代 Apple iPhone 等觸摸屏手機。

不過,這些在短期內對 N95 的挑戰不大,而且它與 N 系列的其他產品一樣賣得很好。

據諾基亞稱,截至 2007 年底,N95 的銷量為 700 萬台,2009 年停產前為 1200 萬台。

諾基亞 (Nokia) 的衰退

iphone vs nokia
圖片來自 AAWP

這一切都始於 2007 年,當時諾基亞仍然引領著世界手機市場,第一款 iPhone 智能手機在久負盛名的蘋果公司的帶領下推出。

蘋果公司不僅留在這裡,而且還取代了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的芬蘭巨頭。它的衰落。

面對日益苛刻的市場以及難以企及的競爭者,該公司決定與微軟聯手,以應對當時已經流行的操作系統。

但不幸的是,它很晚才意識到這一現實,因為與許多歷史悠久的公司一樣,它拒絕變革。

然而,它嘗試了。

nokia n9
圖片來自 The Verge

2011年,諾基亞推出了運行MeeGo操作系統的諾基亞N9。

然後它還展示了 Asha 系列的第一款終端,但很明顯,這家芬蘭巨頭在意識到他們正在輸給已經推出比 N 和 Asha 更先進的手機的其他競爭對手後,就打算下更大的賭注。

這種不平等競爭的例子是三星和索尼愛立信已經推出的 Android 設備,以抓住市場份額不斷增長的用戶的需求。

就在同一年,諾基亞與微軟建立了戰略聯盟,這樣公司的所有智能手機都將採用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統,除了最基本的型號外,還有 MeeGo 和 Symbian。

兩年後的 2013 年,微軟宣布以全球協議的形式購買移動設備和諾基亞專利許可。

nokia lumia
圖片來自 Nokia

從這個戰略聯盟中,諾基亞 Lumia 系列智能手機誕生了,它具有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統。

但儘管兩家跨國公司做出了種種努力,諾基亞 Lumia 仍未能吸引消費者,因為 IOS 和 Android 主導的競爭讓他們沒有迴旋餘地。

因此,最終,在 2014 年,微軟決定停止 Windows Phone Lumia 的生產,因為它明白與用戶更容易使用、更快、更高效的操作系統作鬥爭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他宣布了最新的 Windows Phone 8.1 公開版本。

諾基亞 (Nokia) 成敗原因

1. 沒有適應環境

隨著世界轉向智能手機,諾基亞仍然堅持其功能手機。

因此,人們相信移動技術的未來將由功能手機主導。

這種誤解是它垮台的開始。

諾基亞對升級到 Android 猶豫不決,因為它認為 Android 不是移動行業的未來,而且客戶不會遷移到它。

此外,該公司的管理層並不認為觸摸屏智能手機是必需品,這對諾基亞來說是失敗的。

當手機製造商忙於改進和開發他們的智能手機時,諾基亞仍然固執己見。

三星很快推出了其基於 Android 的手機系列,這些手機採用 QWERTY 鍵盤佈局,具有成本效益且用戶友好。

他們了解人們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成功地讓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2. 微軟報價

曾經在手機行業家喻戶曉的諾基亞失去了市場主導地位,被迫將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

隨著諾基亞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從 50% 下滑至不足 5%,人們紛紛猜測是什麼導致了諾基亞的失敗。

這場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諾基亞無法應對變化。

結果,該公司忽視了不斷變化的消費者偏好,未能跟上競爭的步伐。

反過來,諾基亞不得不將自己賣給微軟,這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稱其無力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從而違反了商業動態的基本規則。

3. 不完善的行銷策略

當你看看今天公司最成功的戰略,即蘋果公司,你會發現公司從來沒有出人意料地推​​出任何新產品。

相反,該公司不斷向其現有產品組合中添加新產品。

諾基亞行銷策略失敗,試圖推出不同品牌的全新機型,如N系列、E系列等,導致消費者在選擇時一頭霧水。

此外,它無法為這些產品創造品牌吸引力。

如果諾基亞使用繖形品牌戰略,公司將更容易增加其市場份額。

此外,通過這一戰略,該公司將能夠為其產品產生更好的召回價值,並在客戶中建立品牌忠誠度。

繖形品牌模式對蘋果和三星來說是成功的。

根據這種模式,旗艦產品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品牌。

當人們想到蘋果時,他們會想到 iPhone 和三星 Galaxy。

但諾基亞與諾基亞不同。

人們仍然將諾基亞與 Symbian OS 及其功能手機和變相的諾基亞行銷策略聯繫在一起。

4. 對行業趨勢適應太慢

諾基亞成立的目的是為那些不想被複雜技術打擾的人製造簡單的手機。

該公司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最終將市場份額輸給了蘋果和三星。

然後,諾基亞在 2007 年蘋果推出 iPhone 時遭遇重大挫折。

這被證明是諾基亞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他們在手機行業多年無可匹敵的統治地位後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這讓諾基亞意識到他們需要改變策略,他們也想出了新的智能手機,但為時已晚,因為三星已經取代了它。

5. 過度自信

諾基亞在移動電話市場領先了 14 年。

它擁有 70% 的市場份額,是最大的手機供應商。

但在五年內,該公司在市場上失敗了。

該公司高估了其品牌價值。

他們相信,如果諾基亞製造的手機使用更好的軟件,人們仍然會湧向商店購買諾基亞製造的手機,從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這與現實相去甚遠。

總結

總而言之,這是諾基亞衰落和崛起的故事,這家跨國公司擁有無限期成為最佳的一切,但當競爭對手採用 Android 使其進一步沉淪時,錯誤的決定加速了它的失敗。

但考慮到客戶才是拯救它的原因,因為客戶想要諾基亞和 Android,現在他們終於擁有了它。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行銷知識的話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

推薦文章

WhatsApp 如何賺錢

WhatsApp 如何賺錢

WhatsApp 如何賺錢

WhatsApp 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序之一,擁有超過 15 億用戶。

它是一個免費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序。

但是,這個消息傳遞應用程序如何賺錢?

答案很簡單,它通過多種方式賺錢,包括訂閱、應用內購買和出售用戶數據。

WhatsApp 成立於 2009 年,是一款免費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序,用於發送消息、照片、音樂和視頻。

如今,WhatsApp 擁有超過 20 億用戶,遍布全球 180 多個國家。

每天,其網絡上發送和接收的短信超過 1000 億條。

在這篇文中裡,小展將會分享 WhatsApp 是如何賺錢的。

Table of Contents

WhatsApp 是什麼?

whatsapp image

WhatsApp 是一款免費且最受歡迎的消息應用程序,不僅用於發送消息,還用於通過互聯網發送照片、音樂和視頻。

現在,WhatsApp 用戶甚至可以通過該應用進行視頻通話,該服務與短信服務非常相似。

但是,由於 WhatsApp 通過互聯網發送短信,因此它比發短信要便宜得多。

你還可以通過訪問 WhatsApp 網站並下載適用於 Mac 或 Windows 的 WhatsApp web 程序在計算機上使用 WhatsApp。

由於具有群聊、語音消息和位置共享等功能,它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

WhatsApp 還為企業提供商務溝通工具。使用此工具,公司可以:

    • 使用對消費者有用的信息例如地址、電子郵件地址或指向其網站的鏈接為他們的企業創建配置文件。
    • 為他們的客戶自動發送消息和快速回复。示例:自動銷售渠道或自動客戶支持。
    • 企業可以廣播他們的信息。

WhatsApp 成立故事

whatsapp founder
圖片來自 Entreprenur

從 1998 年到 2007 年,Jan Kaoum 和 Brian Acton 在雅虎共事了 9 年,之後於 2009 年創立了 WhatsApp。

在離開雅虎和創立 WhatsApp 之間的這段時間裡,他們都曾嘗試在 Facebook 謀職,但都被拒絕了。

在 2009 年 1 月購買 iPhone 後,創始人覺得應用程序業務是一個未開發的領域,這導致了創建 WhatsApp 的商業想法。

這是在 2008 年 7 月,當時 Apple App Store 剛剛開放大約六個月。

發布的第一個 WhatsApp 版本不是消息應用程序。

早些時候,WhatsApp 用戶只能更改他們的 WhatsApp 狀態,這對他們網絡中的其他人可見。

在 Apple 於 2009 年 6 月首次推出推送通知後,當網絡中的某個人更改其狀態時,用戶可以收到通知,WhatsApp 見證了用戶採用率的激增。

用戶非常喜歡這一功能,以至於他們開始使用它來互相互動,這導致該應用程序轉變為即時移動消息應用程序。

WhatsApp 2.0 版引入了消息傳遞功能,這是目前服務的核心,服務的用戶群上升到 250,000 名用戶。

到 2011 年初,WhatsApp 已升至 Apple App Store 前 20 名應用程序榜首。

隨著應用程序越來越受歡迎,創作者開始吸引潛在投資者的注意。

另一方面,創作者確信他們希望 WhatsApp 成為一款沒有任何廣告的免費應用程序。

根據 2012 年 WhatsApp 博客上一篇題為“為什麼我們不賣廣告”的文章,他們強烈反對基於廣告的商業模式。

儘管他們厭惡接受風險投資,WhatsApp 的創始人還是在 2011 年 4 月接受了紅杉資本 800 萬美元的投資,但前提是他們承諾該服務將保持無廣告。

到 2013 年 2 月,WhatsApp 的活躍用戶已超過 2 億,紅杉資本以 15 億美元的價值又投資了 5000 萬美元。

但是,如果沒有廣告,也沒有在未來添加廣告的計劃,WhatsApp 早期是如何產生收入的呢?

WhatsApp 早期使用免費增值業務模式來創收。

該應用程序免費提供一年以吸引用戶,然後每年支付 0.99 美元的小額會員費以持續使用。

另一方面,許多用戶從未花一分錢使用 WhatsApp,因為該服務會在免費試用期結束後自動續訂。

WhatsApp 如何賺錢

1. WhatsApp 商業版

whatsapp-business
圖片來自 Tech Crunch

WhatsApp Business 應用程序是專為企業設計的獨立應用程序。

它提供客戶聊天、離開消息和自動消息等功能。

該應用程序前三個月免費使用,之後每月收費 0.50 美元。

該應用程序適用於 Android 和 iOS 設備。

WhatsApp Business 應用程序在幾個關鍵方面與常規 WhatsApp 應用程序不同。

首先,企業可以在應用程序中擁有自己的 WhatsApp 帳戶,包括他們的業務資料,包括名稱、徽標和聯繫信息。

其次,企業可以通過自動消息與客戶溝通。

最後,企業可以訪問分析,因此他們可以了解他們的消息被查看和響應的頻率。

總體而言,WhatsApp Business 應用程序是企業用來與客戶溝通的絕佳工具。

它提供了多種功能,可以幫助企業節省時間和金錢。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種與客戶聯繫的方式,WhatsApp Business 應用程序值得考慮。

2. 用戶資料

user data

眾所周知,WhatsApp 會將用戶數據出售給第三方公司。

2017 年,據透露 WhatsApp 已將用戶數據出售給政治諮詢公司 Cambridge Analytica。

這引發了對 WhatsApp 用戶隱私的爭議和擔憂。

雖然該公司否認與 Cambridge Analytica 共享任何個人數據,但該事件引發了人們對 WhatsApp 如何處理用戶數據的質疑。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隱私,你可能需要考慮使用其他消息傳遞應用程序,例如 Signal。

但是,如果你不介意與第三方公司共享你的數據,那麼 WhatsApp 仍然是一個不錯的消息傳遞選擇。

請注意,你的數據可能會出售給其他公司。

3. WhatsApp 支付

whatsapp payment
圖片來自 WhatsApp

WhatsApp 產生收入的方法之一是通過 WhatsApp 支付。

WhatsApp Pay 是一種類似於 PayPal 的支付方式。

用戶可以免費在線向他們的朋友、家人和公司轉賬。

它基於統一支付接口,允許雙方發送和接收資金。資金接收方需支付 3.99% 的交易費。

與其他匯款應用程序一樣,此應用程序鏈接到關聯的銀行帳戶,從中收取或存入現金。

目前只能在印度巴西的特定設備上訪問此服務。

WhatsApp Business 是專為小型企業設計的解決方案。

如果公司規模較大,可能會選擇使用 WhatsApp 的 Business API。

由於 API 端點,他們可以將其整合到他們當前的業務軟件中。

在全球 180 多個國家,有超過 20 億人使用 WhatsApp。

因此,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交流平台。

WhatsApp 被收購

fb acquisition whatsapp
圖片來自 Kapersky

2014 年,當 Facebook 以 190 億美元收購 WhatsApp 時,WhatsApp 在全球擁有 4.5 億月活躍用戶。

回想起來,這次收購,就像 Facebook 收購 Instagram 一樣,不僅幫助該公司保持了主導地位,而且在未來為其提供了重要的運營優勢。

然而,以 5800 萬美元的投資獲得 30 億美元的紅杉資本成為這筆交易的即時贏家,而不是 Facebook。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 WhatsApp 的創建者會推進 Facebook 的收購,其中一個原因是 Facebook 希望 WhatsApp 能夠自由運作並遵循其目標。

購買後,創作者在 WhatsApp 網站上寫道:

“今天,我們宣布與 Facebook 合作,這將使我們能夠繼續追求這個簡單的目標。

這將使 WhatsApp 得以發展壯大,同時也為我、Brian 和我們團隊的其他成員提供更多時間來創建盡可能快速、廉價和個性化的通信服務。

對於你,我們的用戶,什麼都不會改變。

WhatsApp 將繼續自治並獨立運作。只需支付少量費用,你就可以繼續使用該服務。

無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或使用何種智能手機,你都可以使用 WhatsApp。

你還可以確定沒有廣告會打斷你的談話。

如果我們必須在始終定義我們公司、我們的願景和我們的產品的基本理念上妥協,我們兩家公司之間就不會合作。”

Facebook 在 2014 年收購 WhatsApp 時,不僅創始人保證他們可以自由運作,扎克伯格還承諾他們在接下來的五年內不會面臨貨幣化壓力。

然而,商業化的推動力來得比預期的要早,導致人們對 WhatsApp 將如何貨幣化感到困惑。

雖然 Facebook 希望包括以前堅決反對廣告的 WhatsApp 廣告,但布賴恩提倡一種計量用戶模型,在該模型中,用戶將在發送特定數量的消息後獲得報酬。

WhatsApp 創始人布賴恩的提議被 Facebook 拒絕,促使他在 2017 年 9 月離開,甚至沒有等待他的股份歸屬,導致損失 8.5 億美元。

Jan Koum 緊隨其後,於 2018 年 4 月在他的歸屬期到期後辭職。

總結

根據 Facebook 的 2014 年 10-Q 表格,WhatsApp 在截至 2014 年 9 月 30 日的九個月內僅賺取了 128 萬美元。

但那是在 WhatsApp 在使用 Whatsapp 後向客戶收取 1 美元的訂閱費時。

福布斯在 2016 年 1 月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到 2020 年,WhatsApp 每個用戶的平均收入將達到 4 美元,為 Facebook 帶來 50 億美元的收入。

然而,這些預測是不正確的,因為他們預計到 2020 年 WhatsApp 的每月總用戶數將達到 13 億,到 2017 年年中它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

福布斯在 2017 年 11 月上調了 WhatsApp 的收入預測,從 50 億美元到 150 億美元不等,每個用戶的平均收入為 4 到 12 美元。

儘管 WhatsApp 的收入潛力仍遠未達到,但該產品很可能在未來幾年為其母公司的基本收入做出更多貢獻。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行銷知識的話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

推薦文章

郭鶴年的成功故事

郭鶴年的成功故事

郭鶴年的成功故事

在這篇成功的文章中,我們將分享郭鶴年的故事。

在統治商界的最成功的亞洲白手起家實業家中,馬來西亞億萬富翁郭鶴年是一個活生生的傳奇。

也許沒有人會像他那樣擁有那麼多的企業,而且規模都那麼大。

93 歲的郭鶴年曾涉足採礦、酒店、甘蔗、石油、麵粉、出版和動物飼料行業,無所不在,取得了巨大成功。

郭氏的故事是那些鼓舞人心的白手起家的故事之一。

他的攀登始於一名辦公室雜工,之後他成為新加坡一家大米貿易部門的文員。

此外,郭鶴年學得很快。

在大米交易部門的三年幫助他學習了貿易業務。

後來,他與他的兄弟和堂兄一起回到了他的家鄉柔佛州。

Table of Contents

郭鶴年的前期生活

robert kuok young

郭鶴年於 1923 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最南端的柔佛州,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個。

他的父親是來自中國福建省的移民,是一名農產品貿易商。

1941 年,當日本人轟炸該島並宣戰時,郭鶴年還是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的學生。

他回到柔佛州,在日本貿易公司三菱商事的當地辦事處工作,主管大米部門。

1948年父親去世後,他與其他家族成員成立了郭氏兄弟。

該公司交易大米、糖和麵粉。

他於 1959 年成立了馬來西亞製糖廠,成為東南亞國家最大的煉油廠,控制了國內 60% 的糖供應。

到 1970 年代,他控制了 5% 的世界市場,被稱為“糖王”。

郭鶴年的商業帝國

1. Golden Screen Cinemas (GSC)

gsc logo
圖片來自 GSC

GSC 成立於1987年是馬來西亞最大的電影放映商,也是郭氏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後者是馬來西亞電影和內容的放映商和發行商。

它通過與 Galaxy Studio 的合作,在馬來西亞和越南的 70 個地點運營著 600 多塊銀幕。

在馬來西亞的 55 個地點擁有 504 個銀幕,在越南的 18 個地點擁有 108 個銀幕。

2. Kerry Group Limited

Kerry-Logistics
圖片來自 Kerry Logistic

嘉里物流聯網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第三方物流、貨運服務、倉儲運營和供應鏈解決方案的上市公司。

它於 2013 年 12 月 19 日上市,集資超過 2.8 億美元,作為嘉里建設有限公司的分拆公司。

嘉里物流總部位於香港葵涌。

截至 2020 年,他們在全球管理著 7,400 萬平方英尺(6,900,000 平方米)的物流設施(其中 2,400 萬平方英尺(2,200,000 平方米)為自有)。

擁有一支由 10,000 多輛自有車輛組成的車隊,在 59 個國家和地區運營領土。

3. Jordan Asia Pacific

jordan logo
圖片來自 Jordan

Jordan Asia Pacific Sdn Bhd位於馬來西亞, 與主辦公室在蒲種。

它在批發貿易行業運營。

公司成立於2010年03月05日,公司最新一期財務報告顯示,2020年淨銷售收入下降5.82%,總資產負增長8.09%。

Jordan Asia Pacific Sdn Bhd 的淨利潤率在 2020 年增長了 1.46%。

4. Whitehaven Coal

Whitehaven Coal logo
圖片來自 Whitehaven

Whitehaven Coal 成立於 1999 年 2 月。

2000 年 9 月,在岡尼達附近的峽谷露天礦開始採礦作業。

在公司於 2007 年 6 月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之前,2005 年 9 月在 Werris Creek 和 2006 年 6 月在 Tarrawonga 建立了更多礦場。

2011 年 6 月,懷特黑文獲得澳大利亞鐵路公司的批准,可以自行經營通過北部主要鐵路線開往紐卡斯爾港的火車。

2012 年,Nathan Tinkler 試圖接管公司,但未獲成功。

2015 年,Maules Creek 煤礦開工。

該項目引起爭議,並遭到傳統所有者、農民和環保主義者聯盟的反對。

5. Wilmar International

Wilmar International product
圖片來自 Wilmar

豐益國際有限公司成立於 1991 年,他們將總部成立在新加坡,該公司也是當今亞洲領先的農業綜合企業集團。

豐益國際是新加坡交易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豐益國際的業務活動包括製糖、油棕種植、生物柴油、消費品品製造、食用油、油籽壓榨、特種脂肪、油脂化學品以及麵粉。

他們採用的企業戰略的核心是綜合農業綜合企業模式,涵蓋農產品業務的整個價值鏈,從種植、加工、銷售到各種農產品的製造。

公司有 500 多家製造工廠和廣泛的分銷網絡,覆蓋多個國家像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和其他約 50 個國家。

該集團擁有約 90,000 名跨國員工。

6. V-Soy

v soy brand
圖片來自 V Soy

V-Soy 是泰國製造的 100% 植物豆奶。

我們的產品由富含營養且味道濃郁的非轉基因大豆製成。

V-Soy 非常適合素食主義者、素食主義者、乳糖不耐症患者和所有喜歡豆漿的人。 V-Soy產品是:

    • 不含膽固醇
    • 不含反式脂肪
    • 不含乳製品
    • 不含人工色素、香料和防腐劑
    • 適合媽媽(包括哺乳期)和孩子(6個月以上)

7. Hotel Jen

Hotel_Jen
圖片來自 HRS

Hotel Jen 連鎖酒店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澳大利亞、馬爾代夫和菲律賓均有銷售。

作為中檔酒店經營,價格更實惠,第一家今旅酒店 Hotel Jen 於 2014 年推出。

8. FFM

ffm logo
圖片來自 FFM

FFM Berhad (FFM) 成立於 1962 年,但於 1966 年開始經營小麥麵粉廠。

PPB Group Berhad 於 1987 年收購 FFM,成為 PPB Group Berhad 持有 50.86% 股權的上市子公司。

2004 年,FFM 根據《1965 年公司法》第 176 條的成員安排計劃進行了私有化,使 FFM 成為 PPB 的全資子公司。

2010 年,PGEO 集團私人有限公司。

Wilmar International Limited 的全資子公司 Bhd. 認購了 FFM 的 20% 股權,將 PPB 在 FFM 的股權稀釋至 80%。

今天,FFM 集團是馬來西亞最大的麵粉廠,並在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和中國擁有麵粉加工業務。

通過不斷努力擴大收入基礎,FFM 集團現已成為複合動物飼料製造領域的主要參與者。

本集團亦從事食用油及快速消費品行銷及分銷、畜牧業、糧食貿易及食品加工。

1979 年,FFM 通過小麥麵粉加工的協同發展,多元化經營牲畜飼料業務。

1993 年,集團進軍肉種雞領域。

FFM Group 的消費品部門 FFM Marketing Sdn. Bhd. (FMSB) 成立於 1993 年,不僅提供全面的分銷服務,還提供全面整合的行銷系統。

包括產品開發、行銷策劃和實施、市場信息系統、廣告和促銷、庫存控制,以及倉儲和配送。

迄今為止,FMSB 已經為國際和本地品牌建立了強大的分銷網絡。

9. CWM Group

cwm business
圖片來自 CWM

CWM Group 是馬來西亞知名且領先的公用事業和環境工程服務提供商。

我們擁有確保我們承接的所有項目成功的財務實力和必要的技能和經驗。

我們能夠在設計和構建的基礎上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並確保項目的各種組件和設施的無縫集成和接口。

我們廣泛的採購網絡和技術聯盟提高了我們解決方案的成本效益。

有 4 個關鍵部門構成了他們業務的支柱:

他們使用傳統的、專有的甚至膜技術處理各種地表和地下水源,為市政當局和工業提供創新的水處理解決方案。

    1. 廢水

他們將成本效益與我們綜合解決方案中的適當技術相結合,以滿足嚴格的環境排放標準。

    1. 垃圾

我們提供從固體廢物收集到處置的一體化管理服務。

目前,我們還參與了衛生填埋場開發、管理和運營的特許經營。

    1. 基建發展

他們設計和建造工業設施,從油庫、倉庫到廢物轉化為能源的設施。

根據客戶的需要,我們可以量身定制我們的解決方案,以無縫覆蓋土木、機械和電氣工程的所有方面。

10. Shangri-La Hotels

Shangri-La_Hotels
圖片來自 Shangri La

豪華香格里拉酒店及度假村集團的第一家酒店是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於 1971 年 4 月 23 日開業。

該名稱源自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 1933 年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描述的神話般的地方香格里拉.

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由威斯汀酒店及度假村管理,直至1979年香格里拉國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1984年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的管理權從威斯汀手中接管。

直到 1991 年,香格里拉接管了其餘酒店的控制權。

11. PPB Group

圖片來自 PBB Group
圖片來自 PBB Group

PPB Group Berhad 是一家馬來西亞多元化企業集團,從事食品生產、農業、廢物管理、電影發行、房地產投資和開發。

PPB 也是世界領先的棕櫚油生產商和農業綜合企業之一豐益國際的單一最大股東,持有豐益國際 18% 的股份。

該公司於 1968 年由郭鶴年創立,當時名為 Perlis Plantations Berhad(現名由此而來),在馬來西亞北部的玻璃市種植和碾磨甘蔗。

該公司於 1972 年上市,此後開始涉足其他行業,儘管它於 2009 年退出了製糖業務。

如今,其主要業務是向下游食品生產商供應麵粉。

其子公司 FFM 是馬來西亞最大的麵粉廠。

郭氏家族以 50.8% 的股權保留對公司的控制權。

12. Pacific Carriers Limited

Pacific Carriers Limited (PCL) 為全球客戶提供航運服務和海運供應鏈解決方案。

他們經營多元化的船隊,為商品、能源和工業市場運輸和運送各種散裝和專業貨物。

13. Snow Brand

Megmilk Snow Brand
圖片來自 Megmilk

該公司成立於 1925 年,Megmilk Snow Brand Co Ltd 是日本領先的乳製品製造商之一。

憑藉 90 多年的乳製品生產經驗,Megmilk Snow Brand 堅定不移地致力於研究、創新和開發優質乳製品。

Megmilk Snow Brand 以貢獻社會為使命,旨在利用牛奶的優點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40 多年來,Megmilk Snow Brand 一直為馬來西亞消費者提供最好的嬰兒和乳製品營養,通過對牛奶進行科學研究以獲得新的見解。

繼續追求乳製品的專業化,相信優質的乳製品具有更大的營養優勢。

作為乳製品的創新者,Megmilk Snow Brand 的科學家不斷在營養方面取得突破,僅在過去六年就申請了 30 多項專利。

兒童需要均衡的營養來支持他們的身心快速發育,尤其是在兒童早期,他們的身體需要維持健康的消化系統以建立強大的免疫系統。

Megmilk Snow Brand 的 Neo 兒童成長奶粉專為滿足一歲及以上兒童的需求而配製。

14. PaxOcean

paxocean logo
圖片來自 PaxOcean

PaxOcean 基本上是一個造船廠。但當然,PaxOcean 的功能遠不止於此。

除了建造新船外,PaxOcean 還建造鑽井平台、修理船隻和鑽井平台、進行維護和改造,以及進行海上工程。

郭鶴年如何成為好的領導

1. 性格

personality

郭鶴年性格很好。

儘管他非常有錢,被稱為亞洲富豪,但他仍然對每個人都很謙虛。

他也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1963年郭氏差點破產,因為他的責任,他得以重振旗鼓,他的糖得以賣個好價錢。

其次,郭鶴年是一位非常有愛心的領導,總是給員工發獎金。

他知道如何欣賞他的員工,讓他們覺得和他一起工作是值得的。

第三,郭鶴年善於尋找機會,動腦筋學習新知識,拓展知識。

他還把知識分享給其他人,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和商人。

簡而言之,郭鶴年曾贊助亞

運會,但他拒絕讓它走紅。

他不是在尋求別人的關注。他願意秘密進行。

2. 自我概念

郭鶴年比他的競爭對手工作得更快。

他相信他的競爭對手比他快,懷著這種心態,郭鶴年試圖比他的競爭對手想得更遠,以確保他不會落後。

瞬間,1973年中國面臨糖和錢的短缺,中國高級部長秘密向郭鶴年求助以解決問題。

此外,羅伯特還提醒自己和其他商人,做生意都有風險,他還說如果未來有更好的機會,我們失去機會也沒關係。

如果你不夠堅強,無法克服它,窮人將永遠與你同在。

郭鶴年不斷提醒自己要勇敢,相信自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商人和公司的領導者。

3. 商業知識

knowledge

郭鶴年在商業上非常有知識,他知道如何正確地經營企業。

難怪他是亞洲最受尊敬的商人。郭鶴年相信成功90%是知識和努力。

一時之間,他總能拿到一本書來研究需求、供應、生產、消費、進出口等業務。

他總是善於尋找知識,以確保他的業務始終緊跟潮流,絕不會被競爭對手欺騙。

其次,郭鶴年非常聰明,英語流利,這是了解國際語言的優勢之一。

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讓他在生意上走得更遠。

憑藉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郭鶴年相信他永遠不會落後於競爭對手。

總結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郭鶴年是我們的好榜樣。

儘管擁有大量財產,但他仍然為人謙虛,這種態度受到周圍人的青睞。

憑藉優秀領導者的特徵和有效領導者的能力,亞洲糖王取得了成功,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領導者。

儘管困難重重,1963年也險些破產,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實現自己的目標。

他用他所擁有的所有商業知識解決了這些問題。

此外,他提醒我們,我們應該時刻了解最新信息,以免錯過機會,從而保持領先地位。

他還說,做生意一定要勇於承擔風險,因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風險。

走或走取決於我們。

他認為,多次失敗沒關係,但我們要勇敢面對風險。

郭鶴年向我們展示了努力工作和智慧在商業工作中的重要性,因為知道那裡有很多比我們更聰明的競爭對手。

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勤奮工作,以創造性的思維更快地工作,以擴大我們的業務並使其處於領先地位。

此外,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員工之間的關係,因為員工是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人。

我們必須給我們的員工一些動力。

有時,我們作為領導者也必須聽取別人的意見,因為我們並不總是對的。

一個好的領導者會導致一個更好的組織,並使實現目標變得容易。

永遠豁達,也是郭鶴年一生踐行的成功之鎖。

我們不應該害怕抓住機會並嘗試新事物。

如果它導致我們失敗,我們將獲得新的經驗,即我們學到了這一點,並且我們不會再重蹈覆轍。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行銷知識的話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

推薦文章

YouTube 成立故事

YouTube 成立故事

YouTube 成立故事

在其 17 年的歷史中,YouTube 已成為無可爭議的在線視頻之王。

它每月有超過 20 億用戶每天觀看數億小時的內容。

但很多人不知道 YouTube 是如何開始的。

該公司在 2005 年成立後如火箭般崛起,並在 18 個月後被谷歌收購。

在谷歌的領導下,YouTube 從一個業餘視頻的存儲庫變成了原創內容的強者,更不用說它自己的新品牌超級明星的發射台了,比如像是 PewDiePie。

這就是 YouTube 如何獲得爆炸性的開端,並保持這種勢頭成為在線視頻的最大力量。

在這篇文章裡,小展將會分享 YouTube的創業故事。

Table of Contents

YouTube 的成立:3位創辦人

youtube founder
圖片來自 Entrepreneur

2005 年 2 月 14 日,YouTube 由 Chad Hurley、陳士駿 和 Jawed Karim 在加利福尼亞州聖馬特奧創建。

這三人都是 PayPal 的早期員工,這讓他們在公司被 eBay 收購後發了財。 

Chad Hurley 在 1999 年畢業後加入 Ebay 的 PayPal 部門之前,曾在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大學學習設計。

在 Paypal,他主要關注界面的用戶體驗 (UX)。

陳士駿於1978年出生於台灣台北。

他八歲時全家移民到美國。

史蒂夫在畢業前離開了伊利諾伊數學與科學學院。

後來他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並於 2002 年畢業,獲得計算機科學學位。

他後來加入了 Paypal。

Jawed Karim於1979 年出生於東德梅澤堡。

他的父親是孟加拉國人,母親是德國人。

在德國經歷仇外心理後,他的父親於 1992 年舉家搬到了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

賈維德後來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學習計算機科學,但在畢業前離開了。

退學後,Jawed 成為初出茅廬的 Paypal 的早期員工。

在 Paypal 期間,他繼續學習課程並最終獲得計算機科學學位,並繼續獲得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YouTube的第一支影片

youtube first video
圖片來自 YouTube

17 年前的 2005 年 4 月 23 日,第一個 YouTube 視頻被上傳。

YouTube 聯合創始人 Jawed Karim 發布了一段 18 秒的視頻,名為“我在動物園”。

自那以後,它已經獲得了超過 9000 萬的觀看次數。

時至今日,這是 Karim 頻道上唯一的視頻。點擊播放後,屏幕上滿是年輕的卡里姆以一種非常漫不經心、輕鬆的方式對著鏡頭談論大象。

與如今許多 YouTube 創作者的視頻不同,卡里姆的視頻不包含被認為更傳統的結束語:“訂閱我的頻道!”或“喜歡,評分,評論!”。

他結束視頻時說:“這就是所有要說的。” “我在動物園”一年後,卡里姆和其他聯合創始人以高達 16.5 億美元的價格將該平台賣給了谷歌。

YouTube成立的目的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YouTube 是世界上最大的視頻共享網站?

你知道嗎?這一切都是從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展示如何做某事的方式開始的?

就像上面提到的,YouTube 旨在為電影製作人、動畫師和音樂家提供一個分享視頻的平台。

然而,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活躍的社交媒體網站,每天都有數百萬用戶上傳和分享內容。

YouTube 現在是僅次於 Google 的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

當時 21 歲的查德·赫爾利 (Chad Hurley) 創立了 Youtube.com,旨在成為“分享和觀看視頻的地方”。

該網站最初是作為在線視頻約會網站推出的,用戶可以上傳自己的剪輯並免費與其他人分享。

直到 2007 年,他們才開始對上傳視頻每月收取 1 美元以支付費用,但即使在這一變化之後,網站上仍然沒有廣告。

YouTube 名字的來源

youtube logo
圖片來自 YouTube

與許多其他公司名稱不同,YouTube 的名稱實際上是不言自明的。

“YouTube”這個名字實際上非常簡單。

“You”代表內容是用戶生成的,由個人用戶創建,而不是網站本身,而“Tube”是對電視的舊原始術語的致敬。

在 YouTube 的 URL 註冊後不久,它立即受到另一家名為 Universal Tube & Rollform Equipment 的公司的攻擊。

他們的網站地址恰好非常相似 www.utube.com。

他們對 YouTube 提起訴訟,但似乎沒有成功。

今天,該公司的 URL 是 www.utubeonline.com。

自 2005 年成立以來,YouTube 已發展成為互聯網巨頭。

它現已在超過 75 個國家推出,並提供 61 種語言版本,每分鐘上傳數百小時的視頻內容。

如今,該網站擁有超過 10 億用戶,已成為互聯網上事實上的視頻共享平台。

YouTube 被谷歌收購

google acquisition

2006年時,谷歌以 16.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YouTube。

這個數字現在看起來很古怪(它相當於 WhatsApp 的價值約為 13 個 YouTube),但在當時,為一家只有一年半歷史的初創公司支付費用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一些分析師和競爭對手錶示,谷歌出價過高。

馬克·庫班表示,這家搜索巨頭瘋狂地承擔了 YouTube 的諸多法律責任。

谷歌自己後來承認,YouTube 的價值遠不及收購時的價格標籤。

然而,17年後,收購 YouTube 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消費技術收購之一。

但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收購嗎?

肯定有一些小投資獲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回報,比如雅虎收購 Flickr 和谷歌在 2005 年以 5000 萬美元收購安卓。

不同的是,當時矽谷以外的人都不知道安卓是什麼。

當谷歌收購 YouTube 時,它已經世界聞名,而且它的價格標籤以傳統標準來看是荒謬的。

這是科技巨頭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做出的首批瘋狂賭注之一,出於以下原因,我願意捍衛它是最好的賭注。

YouTube被收購後的發展 (2007 - 2013)

根據《每日電訊報》寫道,2007 年,YouTube 消耗的帶寬與 2000 年整個互聯網消耗的帶寬一樣多。

根據 ComScore 的數據,到 2010 年,該公司的市場份額已達到約 43%,視頻觀看次數超過 140 億次。

那一年,該公司簡化了界面以增加用戶在網站上的停留時間。

2011 年,每天觀看的視頻超過 30 億次,每分鐘上傳 48 小時的新視頻。

然而,這些觀看次數大多來自數量相對較少的視頻,據一位軟件工程師稱,30% 的視頻佔據了該網站 99% 的瀏覽量。

那一年,該公司再次改變了界面,同時推出了一個深紅色的新標誌。

隨後的界面更改於 2013 年推出,旨在統一桌面、電視和移動設備的體驗。

YouTube 進入視頻新時代

2013 年,YouTube 為內容提供商推出了一項試點計劃,以提供付費的、基於訂閱的頻道。

這項工作於 2018 年 1 月停止,並於 6 月以 4.99 美元的頻道訂閱費重新啟動。

這些頻道訂閱補充了現有的 Super Chat 功能,該功能於 2017 年推出,允許觀眾捐贈 1 到 500 美元以突出他們的評論。

2014 年,YouTube 宣布了一項名為 Music Key 的訂閱服務,該服務將 YouTube 上的無廣告音樂內容流與現有的 Google Play 音樂服務捆綁在一起。

該服務在 2015 年繼續發展,當時 YouTube 宣布推出 YouTube Red 一項新的付費服務。

可提供無廣告訪問平台上的所有內容、付費原創系列和 YouTube 名人製作的電影,以及在移動設備上後台播放內容.

YouTube 還發布了 YouTube Music,這是第三款面向流媒體和發現 YouTube 平台上託管的音樂內容的應用程序。

該公司還試圖創造產品來吸引特定類型的觀眾。

YouTube 於 2015 年發布了一款名為 YouTube Kids 的移動應用程序,旨在為兒童提供優化的體驗。

它具有簡化的用戶界面、精心挑選的具有適合年齡的內容的頻道以及家長控制功能。

此外,在 2015 年,YouTube 推出了 YouTube Gaming,這是一個面向視頻遊戲的垂直應用程序,用於視頻和直播,旨在與 Twitch 競爭。

YouTube的巔峰狀態

gangnam style and harlem shake

許多發佈在 YouTube 上的視頻都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這意味著它被廣泛分享並在短時間內收集了大量的觀看次數。

“江南 Style”和“Harlem Shake”等視頻迅速走紅,並在短時間內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數百萬次觀看。

“江南 Style”視頻是迄今為止觀看次數最多的視頻,觀看次數超過 10 億次。 YouTube 禁止色情內容、虐待動物、仇恨言論、垃圾郵件等。

它還禁止上傳未經許可錄製或拍攝的電視節目、音樂視頻或廣告等受版權保護的材料。

許多訴訟已針對 YouTube 託管受版權保護的材料提起。

YouTube 一直在註意刪除未經授權的內容,避免人們在 YouTube 上洩露盜版內容。

YouTube 在 4 年的時間裡登上了互聯網的頂峰,取得了童話般的成功。

它表明正確的執行對於提高可用性和跟上技術領域的最新發展非常重要。

YouTube 已成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舒適的家中交流、學習、娛樂和接受教育的便捷平台。

很快 YouTube 將成為世界娛樂中心,將人們的注意力從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電視上奪走。

YouTube 的盈利模式

Youtube 是一個創建於 2005 年的視頻共享網站。

它已經成為僅次於谷歌的第二大最受歡迎的搜索引擎。

Youtube 通過出售廣告以及與其他公司的合作來賺錢。

Youtube 可以通過哪些最大的方式賺錢?

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YouTube 的前兩種收入方式是通過廣告和與其他公司例如像 Netflix的合作。

YouTube 是互聯網上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

它擁有超過 10 億用戶,每年為谷歌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但 YouTube 是如何賺錢的呢?

1. 廣告

youtube ads
圖片來自 Your Story

這是迄今為止 Youtube 最大的收入來源。

這些廣告可以來自任何地方,例如電視廣告,甚至是在視頻播放前播放的廣告。

2. 訂閱服務

youtube premium
圖片來自 YouTube

YouTube 最近增加了付費訂閱,允許觀眾按月付費觀看無廣告內容。

無論你如何看待 Youtube,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賺了很多錢。

事實上,YouTube 是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在全球擁有超過 10 億用戶。

雖然很難確定他們每年賺多少錢,因為谷歌沒有發布該信息,但我們確實知道,僅靠廣告,YouTube 去年就賺了 73 億美元。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行銷知識的話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

推薦文章

MR. DIY的品牌故事

MR. DIY的品牌故事

MR. DIY的品牌故事

如果你是大馬人,你想以實惠的價格購買優質硬件和其他家庭必需品,你會去哪裡?沒錯,就是 MR.DIY。

基本上你可以在馬來西亞各地的任何一家商店找到你需要的一切。

從廚房用具到文具再到玩具。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家受歡迎的商店是怎麼來的,它已經走了多遠?

就像我們分享 Spritzer99 SpeedmartFipper 的故事一樣。

在這篇文章裡小展將會分享大馬品牌 MR. DIY 如何從最初是一家消費五金店,後來成為全國公認的零售品牌的經歷故事。

Table of Contents

MR.DIY 的創辦人:陳有欽和陳有輝

mr diy first store
圖片來自 MR. DIY

2005 年,陳有欽和陳有輝兩兄弟在 Jalan Tuanku Abdul Rahman 開設了他們的第一家家居裝修店。

他們稱這個地方為 MR.DIY。

值得注意的是,兄弟倆並沒有零售店的實際經驗,當然也沒有家裝概念。

例如,陳有欽是一名物理專業的學生,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曾擔任過工程師和股票經紀人。

直到他辭去了股票經紀工作,並提出了開一家小器具店的想法。

與公司今天享有的干淨、清新和誘人的商店概念不同,MR.DIY 的第一家商店看起來很糟糕。

儘管如此,但馬來西亞人還是喜歡第一家 MR.DIY 商店。

該公司又增加了兩家分店,並在第一年結束時擁有三個直銷店。

MR.DIY 在 2005 年至 2008 年期間緩慢擴大其門店數量。

但直到它進入購物中心,這個概念才真正流行起來。

MR.DIY 進軍到購物中心

mr diy aeon
圖片來自 MR. DIY

2008 年,該公司脫離其獨立概念,在 AEON 購物中心內開設了第一家門店。

不久之後,它與 Tesco 和 Giant 等其他領先商店合作。

這種互惠互利的關係很有意義,因為 MR.DIY 還無法利用其品牌名稱來吸引客戶。

因此,客戶會去 Tesco 或 Giant 購買雜貨,然後使用 MR.DIY 購買與家居相關的商品,例如燈泡、電池或電線。

雜貨店也希望看到 MR.DIY 的品牌成長。

在 MR.DIY 購物的顧客越多,他們離雜貨店就越近,從而加強了合作夥伴關係的良性循環。

我們可以在公司的開店增長率中看到這一戰略的結果。

到 2014 年,MR.DIY 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莎阿南的一家巨型超市內開設了第 100 家門店。

三年後,該公司開設了第 250 家門店。

兩年後,MR.DIY 慶祝其第 500 家 MR.DIY家裝店開業。

最後,該公司在 2019 年至 2020 年間淨開設了 100 家 MR.DIY 門店,達到 600 家 MR.DIY 零售點。

MR.DIY 的經營策略

1. 低價

家居裝修零售是一項簡單的業務,客戶往往只關心三件事:

    • 價格
    • 方便
    • 品種

前器具企業在上述類別中領先其行業,這些類別相互促進,形成高度粘性的客戶行為。

MR.DIY 以價格取勝。

Frost & Sullivan 的一項調查指出,該公司的產品比同類或同類產品“通常更便宜”。

通常,當您將其與行業領先的便利性和分類相結合時,便宜就足夠了。

MR.DIY 以便利取勝,因為它擁有馬來西亞最大的商店網絡。

大型商店網絡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簡化了客戶的決策過程。

客戶選擇 MR.DIY 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在更方便的地點獲得通常更便宜的產品。

此外,MR.DIY 還提供各種類型的商店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雖然大多數商店的面積在 6,000-12,000 平方英尺之間,但該公司還提供 Mr. DIY Express 模型。

這些 Express 車型較小(<6,000 平方英尺),有時建在當地加油站內。

該公司還於 2017 年推出電子商務業務,為客戶帶來更多便利。

客戶可以將產品運送到家中(2-5 天),也可以使用“點擊提貨”模式在店內取貨。客戶的另一個雙贏。

最後,MR.DIY 在品種上勝出。

該公司提供超過 18,000 種產品,主要類別包括五金、家居和家具、電氣、文具和運動器材。

每個客戶驅動程序相互補充,以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

客戶更喜歡 MR.DIY,因為他們在最方便的地理位置運營的同時,以最低的價格提供最廣泛的產品種類。

2. 家居裝修的未來增長動力

frost sullivan

與其他國家相比,馬來西亞的家居裝修市場滲透率仍然很低。

例如,馬來西亞人均擁有約 0.75 平方英尺的家居裝修零售空間。

這與泰國 (1.66)、日本 (1.94) 和美國 (5.78) 相比就相形見絀了。

換句話說,馬來西亞每百萬人約有 216 家家居裝修店。

這再次低於英國的 217、日本的 237 和美國的 370。

今天的滲透不足是明天的更高增長。

Frost & Sullivan 指出,家居裝修零售額在未來五年內應增長約 11%,幾乎是零售額增長率的兩倍。

MR.DIY 在擴大規模經濟的同時,最有可能獲得該行業的大部分兩位數增長率。

這如何轉化為 MR.DIY 增長?

該公司預計到 2022 年底將開設約 180 家新店,從而達到超過 1,080 家 MR.DIY 店。

讓我們使用 2019 年的數據來了解每家商店的單位經濟效益。

MR.DIY 在 593 家商店中產生了 22億 令吉的收入。這使我們的每家商店收入達到 38億 令吉。

每家商店還產生了 8.4 億令吉的息稅前利潤(約 22% 的利潤率)。

假設 2019 年的單位經濟效益,明年的商店將增加 6.9 億令吉的收入和 1.51 億令吉的息稅前利潤。

假設 MR.DIY 佔據了其當地家居裝修零售市場的 60%。

這將使我們獲得約 1,300 家商店(不包括玩具先生和美元先生)。

隨著公司從增長資本支出轉向維護(想想 20 年代中期),這些商店應該有更高的利潤率。

保持我們 2019 年的單位經濟固定不變,1,300 家商店將產生約 50億令吉的收入,12 億令吉的息稅前利潤和 5 億自由現金流量。

請記住,這不包括來自其他兩個商店概念的任何收入或利潤。

它也不假設每家商店的收入比 2019 年的水平有任何增長。

3. 電子商務

mr diy ecomm
圖片來自 MR. DIY

2017 年,MR.DIY 啟動了電子商務業務,將被認為不適合其零售店的產品推向市場。

這一舉措得到了回報,尤其是在行動管制令期間,因為他們能夠重新動員員工來完成在線訂單並繼續帶來收入。

通過採用點擊提貨模式,客戶可以在線訂購商品並選擇他們希望從哪個商店提貨。

隨著 MR.DIY 業務的發展,它需要人手。

7 月,該公司啟動了全國招聘活動,提供 1,000 個職位空缺。

2週內,收到8000餘份失業人員、應屆畢業生、殘障人才等申請。

到今年年底,MR.DIY 將啟動另一項活動以填補更多職位。

4. 了解客戶需求

這家家居裝修零售商的快速增長讓一些人開始懷疑自我蠶食,但這對他們來說似乎不是問題。

新的 MR.DIY 網點是根據實際市場需求開設的,通過內部分析自行收集的數據和商業敏銳度來確定。

他們的行銷副總裁坦言:“我們的市場研究非常廣泛,並且基於我們從活動和銷售中收集的原始數據。”

一般來說,一旦我們根據位置、周圍人口統計等了解了適合某種本地化市場的方法,我們就會將相同的邏輯應用於具有類似情況的地區的商店。”

MR.DIY 品牌分支:Mr. Toy & Mr. Dollar

mr toy and dollar

MR.DIY 在過去幾年推出了兩個新的商店概念:Mr. Toy 和 Mr. Dollar。

兩家商店都沿用了該公司旗艦家居裝修店的“永遠低價”的座右銘。

這是一個有趣的模型,時間會證明它們是否有效。

你可以將 Mr. Toy 想像成五人以下 ,其中每家商店都以實惠的價格提供優質的兒童玩具。

MR.DIY 的創始人認識到這個概念在其他地區如美國行得通,並看到了滿足馬來西亞需求的機會。

他們對 Mr. Dollar 做了同樣的事情。

Mr. Dollar 是馬來西亞版的 Dollar Tree/Dollar General。

商店出售的商品價格在 2 至 5 令吉之間,遠低於現有固定價格零售商的價格點。

該公司於 2020 年推出了 Mr. Dollar,因此該品牌仍處於起步階段。

然而,據管理層稱,早期跡象表明,消費者對品牌以固定價格提供價值的承諾產生共鳴。

此外,這三家商店不應相互競爭,因為它們服務於足夠具體的利基市場。

MR.DIY 拓展到1000間分店

在 2022 年,MR.DIY 成功地開設了第 1000 家門店也實現了其增長故事的新里程碑。

如今,這家零售商在其門店和電子商務平台上銷售超過 18,000 種產品。

並擴大了其穩定的品牌,其中包括 MR.DIY、Mr. Dollar 和 Mr. Toy。

總結

MR.DIY 的兩位創始人非常重視一個想法就是以可承受的成本提供優質的家居裝修產品,並在此過程中賺了很多錢。

這是一位前物理系畢業生的故事,他將一家當初平平無奇的商店變成了一家價值 56億美元的企業,並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

該公司利用規模經濟,證明了在此過程中供應商和客戶都感到滿意。

此外,MR.DIY 通過做一些直截了當的事情贏得了馬來西亞最有價值公司之一的地位。

它在全國最方便的商店位置以最實惠的價格銷售種類最多的優質商品。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馬來西亞的企業故事像是Kawan Food 或者Mamee Monster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

推薦文章

Spotify的創業故事:如何從0開始走到今天

Spotify的創業故事如何從0開始走到今天

Spotify的創業故事:如何從0開始走到今天

Spotify 是一個國際音樂流媒體平台,可為你提供相關流派的入圍歌曲。

這一切始於 2006 年,如今該應用程序已經接管了大多數印度人的手機。

無論是音樂還是播客,Spotify 都是大多數人的首選。

由 Daniel Ek 和 Martin Lorentzen 創立,如今,該公司的估值為 720 億美元,收入為 27.8 億美元,總資金為 21 億美元。

由於這些數據,該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服務提供商。

讓我們看看 Spotify 非凡成功背後的故事。

Table of Contents

Spotify 創辦人的故事與公司的成立

spotify founder
圖片來自 Business Insider

Spotify 的創辦人 Daniel Ek 於 1983 年 2 月 21 日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

根據 Money Inc 和 Famous Zoom 的說法,Daniel 是由他的母親和繼父撫養長大的。據報導,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對 IT 產生了興趣。

13 歲時,Daniel Ek 開始為客戶製作網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業務有了長足的發展。

他從班上僱傭了各種各樣的學生為他工作,在幾年內,在 20 歲之前,他有大約 25 名直接向他報告的員工。

Daniel  於 2002 年畢業於 Sundbyberg 的 IT-Gymnasiet,然後決定在 KTH 皇家理工學院攻讀工程學。

然而,他最終決定退出該機構,以便專注於他在科技領域的職業生涯。

Ek 後來繼續在一家名為 Tradera 的瑞典拍賣公司工作。

他還曾在 Stardoll 工作,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Advertigo,最終被 TradeDoubler 收購。

他還曾在 μTorrent 短暫任職,擔任首席執行官。

Daniel 對音樂的熱情以及他希望創建一個比盜版網站功能更好的平台。

同時又保持在合法範圍內並確保音樂行業從金錢上受益的願望促成了 Spotify 的創建。

Daniel 與另一位著名企業家 Martin Lorentzon 合作,隨後 Spotify 於 2006 年成立,Daniel 和 Martin 是聯合創始人。

他們於 2008 年 10 月推出了 Spotify。

多年來,Spotify 發展迅速,目前已躋身於全球最大的數字音樂流媒體服務提供商之列。

Spotify 的初期發展與困難

spotify vs napster

就和其他創業家一樣,Spotify 的誕生源於挫折和個人經驗。

Daniel 和 Martin 在位於斯德哥爾摩郊區的公寓裡閒逛了幾個小時,他們為新的商業冒險集思廣益。

在工作時,這兩個朋友將 Daniel 的多媒體電腦用作娛樂中心和音樂播放器。

然而,Daniel 和 Martin 很快就對使用計算機查找和收聽音樂的局限性感到沮喪。

就在那時,他們萌生了將成為 Spotify 的想法。

早在 2006 年,當他們開始集思廣益時,音樂行業正處於一個至關重要的變化狀態。

肖恩·帕克 (Sean Parker) 失敗的點對點音樂共享服務 Napster 曾在音樂迷中廣受歡迎。

但通過音樂盜版實質上促進了大規模的版權侵權,從而在唱片行業樹立了強大的敵人。

到 2006 年,收入從 1999 年的 $25.2B 下降到 $19.4B。

Spotify 早期方法的真正高明之處在於,它在音樂市場的兩個極端之間確定並開闢了一個利基市場。

一方面是 Napster,它非常受歡迎但非法。

另一個是 Apple 的 iTunes,它以每首歌曲 2 美元的價格單獨出售歌曲。

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巨大鴻溝正是 Spotify 取得成功的地方。

最初,Daniel 和 Martin 探索了開發像 Napster 這樣的點對點音樂共享服務的想法。

但很快就很明顯,盜版行為的局限性超出了其非法性。

下載一首歌曲需要幾分鐘時間。

盜版曲目的音質參差不齊。

甚至流行的種子文件也感染了病毒和惡意軟件。

但是,儘管盜版存在許多問題,但 Daniel 相信人們並沒有打算成為音樂盜版者。

他認為音樂愛好者只是想要更好的音樂發現和聆聽體驗。

Spotify 之所以如此出色,是因為它從各個方面都從根本上改進了 Napster 的體驗。

Spotify 將立即提供高質量音頻、無需下載且完全合法的音樂。

不過,為了實現願景,他們必須在工程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以明確 Spotify 用戶體驗的各個方面。

一方面要與盜版競爭,另一方面要與實體媒體的所有權競爭,他們知道釘牢他們的產品是 Spotify 成功的基礎。

business discuss

Daniel 對 Spotify 的願景是創造無縫的聆聽體驗。

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的工程團隊孜孜不倦地工作,以盡可能快的速度拼湊出 Spotify AB 的功能原型。

但是,正如 Spotify 專注於實現最低限度可行產品一樣,他們也著迷於讓 Spotify AB 在技術上盡可能輕巧和響應迅速。

人腦認為任何小於 250 毫秒的時間都是瞬間的,Daniel 希望 Spotify 用戶感覺好像他們的每一首歌都直接錄製在他們的硬盤上。

然而,Daniel 對技術卓越的痴迷不僅僅是用戶體驗。

使用 Spotify 的順暢體驗是該服務的主要競爭優勢。

對於 Daniel 來說,與免費音樂競爭的唯一方法是讓 Spotify 的使用體驗如此出色,以至於用戶願意每月支付 10 美元,即使他們可以輕鬆地免費下載他們喜歡的音樂。

為了找到最初的用戶,Spotify 聯繫了瑞典有影響力的音樂博主,邀請他們試用新產品。這個策略非常有效。

Spotify 的 Beta 測試人員對該公司產品的出色表現感到震驚,即使在其開發的早期階段也是如此。

在短短一年內,Spotify 就開發了一款音樂博主們已經為之興奮的產品,他們幫助宣傳了這款令人興奮的新音樂應用程序。

作為 A 輪和 B 輪融資的一部分,Spotify 在短短兩年內籌集了超過 8500 萬美元,並將其早期融資的大部分用於聘請頂尖的工程人才。

Spotify 甚至不需要特別努力地尋找熟練的技術人才。

來自瑞典的一款令人興奮的新音樂應用程序的消息在科技界迅速傳播開來,公司繼續大舉招聘以跟上產品開發的步伐。

隨著 Spotify 團隊的壯大,他們在業務方面的規模也在擴大。

雖然許多初創公司認為增長的唯一途徑是快速擴大規模,但 Spotify 選擇專注於開發可靠的產品並通過限制用戶可以向朋友贈送多少邀請來緩慢增長。

這讓 Spotify 得以繼續專注於產品開發、規劃和管理穩定、漸進的用戶增長並在產品本身周圍營造一種排他性的氛圍。

隨著更廣泛的音樂產業的衰退和對市場的深刻理解,Spotify 的時機非常完美。

該公司能夠利用這一時機和市場知識來協商其關鍵的早期許可交易。

music big 4

到 Spotify 於 2008 年在瑞典推出時,全球音樂行業的收入已降至 $169億,而且穩步下降的趨勢絲毫沒有放緩的跡象。

隨著銷售額的下降以及如何阻止它的想法越來越少,四大美國唱片公司EMI、索尼、環球和華納音樂以及一些較小的唱片公司同意向 Daniel 和他的公司提供他們的全部舊目錄在有限的基礎上在美國境外使用。

作為回報,四大唱片公司成為 Spotify 的最大股東,僅以 100,000 瑞典克朗(約合 112,000 美元)的價格獲得了 Spotify 近五分之一的股份。

Daniel 在向唱片公司高管推銷他的想法時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即使沒有這筆心愛的股票交易。

2008 年在倫敦演示 Spotify 產品後,瑞典環球音樂公司的 Per Sundin 以及其他幾位出席演示的唱片公司高管都被震撼了。

Spotify 與四大唱片公司之間的初步協議有多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如果沒有與唱片公司的第一次交易,Spotify 就無法生存。

Daniel 在同一篇博文中宣布了與各大公司的許可協議以及 Spotify 的正式發布並非巧合。

Spotify 需要唱片公司以及他們的舊唱片就像唱片公司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吸引年輕的音樂迷一樣。

支持 Daniel 的實驗,唱片公司本身不會有什麼損失。

隨著銷售額和收入的下降,唱片公司需要嘗試一些事情。

如果他們的產品沒有走紅,唱片公司的境況也不會比開始時更糟。

他們遭受的最大損失將是唱片公司在簽約時為成為 Spotify 最大股東而支付的那點錢也損失殆盡在他們的舊目錄上。

更重要的是,傳統唱片公司根本不知道人們如何消費和分享數字音樂。

各大唱片公司全神貫注於 CD 銷量的下滑,以至於看不到眼前的數字音樂發行機會。

Napster 可能已經能夠利用類似的交易,但標籤將 Napster 視為生存威脅,而不是潛在的合作夥伴。

在 Spotify 的形成時期,影響其發展的第二個重大事件發生在 2009 年。

當時 Facebook 的早期投資者和 Napster 創始人肖恩帕克給 Spotify 寫了一封被《連線》雜誌稱為 “1700 字的情書”。

2009 年 8 月,Parker 在幾週前發現該產品後,通過電子郵件向 Daniel 表達了他對這家不斷發展的公司的支持。

和他之前的廠牌高管一樣,Parker 對 Daniel 產品的堅固程度感到驚訝,即使是在早期階段。

Parker 對 Spotify 的用戶界面及其允許用戶創建歌曲播放列表並與朋友共享的社交共享功能印象特別深刻。

Parker 對 Spotify 的早期產品非常著迷,以至於他向一位朋友介紹了 Spotify。

那個朋友是 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他同樣對 Daniel 的產品印象深刻。

Parker 的干預後來導致 Spotify 正式整合到 Facebook。

這種合作關係將推動 Spotify 在美國推出時達到新的增長高度。

然而,在此之前,Spotify 需要從歐洲跨越大西洋。

Spotify 的中期發展:入侵全歐洲

spotify corporate

到 2011 年,Spotify 的目錄中有超過 1000 萬首歌,超過 100 萬音樂迷在七個歐洲國家使用其服務,其銀行賬戶中有超過 1 億美元。

Spotify 已經建立了它的免費增值增長引擎,但它需要更多的用戶來為其提供動力而且它會在美國找到這些用戶。

為了將 Spotify 帶到美國,該公司與美國一些最大的品牌合作,包括雪佛蘭、可口可樂、摩托羅拉、銳步和雪碧等。

這種方法特別聰明的地方在於沒有與主要廣告商合作。這就是 Spotify 如何利用與歐洲相同的增長戰略。

Spotify 在其免費增值產品上為其美國發布合作夥伴投放展示廣告。

作為交換,美國廣告商向他們的社交觀眾贈送獨家 Spotify 邀請。

這為廣告商帶來了流量和品牌知名度,通過發布有限數量的服務邀請使 Spotify 在美國的最初增長錯開。

並通過不立即向所有人提供服務而保留了圍繞 Spotify 產生大量嗡嗡聲的排他性。

當 Spotify 最終進入美國時,其免費增值、廣告支持的產品看起來很像我們今天所熟知和喜愛的 Spotify。

免費增值用戶可以訪問數百萬首歌曲,與朋友分享播放列表,並通過 Spotify 應用程序播放本地音樂文件。

Spotify 的免費增值版本有其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一款直觀、有益的應用程序,提供了 Daniel 多年前設想的最佳音樂聆聽體驗。

spotify premium
圖片來自 Spotify

然而,Spotify 的免費增值產品帶來的不便足以使其現已失效的 Unlimited 層由於移動設備的快速增長。

Spotify 於 2013 年退役的專用於桌面的短期訂閱層及其 Premium 訂閱層非常有吸引力鐵桿發燒友。

首先,免費增值用戶在前六個月每月只能聽 20 小時的音樂,之後減少到每月 10 小時。

最後,免費增值用戶不能聽同一首歌超過五次。

另一方面,Spotify 的高級訂閱消除了免費增值應用程序的摩擦。

Spotify Premium 不僅沒有廣告,也沒有收聽限制。

高級用戶可以在離線模式下收聽音樂,這是 Spotify 在美國推出前不久推出的一項功能。

並可以在他們的移動設備上播放歌曲,這在當時是一個重要的差異化因素。

這一時期將被證明是 Spotify 作為產品的關鍵成長階段。

到目前為止,Spotify 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擴大規模。

它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並保護了自己的內容。

現在,它需要更多的用戶。如果無法進入美國市場,Spotify 就無法實現大幅擴張。

然而,許可交易再次威脅要阻止 Spotify 的發展。

Spotify 最初計劃於 2010 年在美國推出。

然而,與主要唱片公司談判的複雜性迫使 Spotify 推遲了推出日期。

2010 年 12 月,新聞媒體開始報導 Spotify 尚未與四大唱片公司中的任何一家簽署任何協議。

分歧的核心是唱片公司對 Spotify 的兩大問題分別是商業模式和轉化率。

Spotify 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免費增值產品對公司的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然而,四大希望 Spotify 在美國推出純付費訂閱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四大唱片公司原則上並不反對 Spotify。

事實並非如此。

美國主要唱片公司眼睜睜地看著 iTunes 幾乎無人問津地流行起來,他們迫切希望支持一個能夠有效與 Apple 競爭的平台。

然而,Spotify 與各大公司的第二個爭論點是該公司的轉化率。

據報導,2010 年 Spotify 的轉化率約為 7%。

這對四大巨頭來說太低了,他們希望 Spotify 的轉化率在 15% 到 20% 之間。

雖然可以理解,但這是主要標籤與廣義數字脫節的另一個例子。

7% 的轉化率對於標籤來說可能太低了,但 7% 的轉化率對於免費增值產品來說是驚人的。

當 Dropbox 在 2012 年達到 1 億用戶時,分析師表示,Dropbox 大約 4% 的轉化率對於一家以免費增值用戶群為主的公司來說是可靠的。

相比之下,Spotify 7%的轉化率,應該基本保證了唱片公司的配合。

唱片公司要求將轉化率提高一倍甚至三倍,這表明 Spotify 在到達美國之前幾乎停滯不前。

最後唱片公司軟化了,但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Spotify 向美國的擴張可能根本不會發生。

2011 年,雖然 Daniel 和 Spotify 的執行團隊對唱片公司採取強硬態度,但該公司的工程團隊繼續構建有助於其發展並提高其產品對用戶粘性的產品功能。

這一時期最大的此類舉措是 Spotify 正式與 Facebook 整合,成為該社交網絡的官方音樂播放器。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Spotify 與 Facebook 的整合對 Daniel 的公司來說是一個關鍵時刻。

然而,整合不僅對於吸引新用戶使用 Spotify 至關重要它還是長期增長計劃的一部分。

Spotify 與 Facebook 整合的發展

Facebook-and-Spotify
圖片來自 HAPPY

在宣布整合的博文中,Daniel 指出在 Facebook 上活躍的 Spotify 用戶比不在 Facebook 上的 Spotify 用戶聽的音樂更多。

他寫道,因為這些用戶更具社交性,他們的參與度更高,因此他們為音樂付費的可能性是 Spotify 的兩倍多,成為付費訂閱者。

這並不是 Spotify 與 Facebook 整合的唯一聰明之處。

從一開始,Daniel 就一直專注於使用 Spotify 的體驗。

他明白減少註冊過程中的摩擦對於擴大其用戶群至關重要。

與 Facebook 的集成消除了註冊過程中的摩擦,讓註冊變得毫不費力。

只需單擊或點擊,Facebook 用戶就可以在幾秒鐘內創建一個免費的 Spotify 帳戶。

與 Facebook 的整合在短短四天內使 Spotify 獲得了 100 萬新的 Facebook 連接用戶。

儘管 Spotify 通過限制人們可以放棄的邀請數量來巧妙地管理其增長,但 Spotify 的高級訂閱服務的採用並沒有跟上 Spotify 免費產品用戶的增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potify 在此期間將花費大部分時間來改進其免費增值服務,以加強從免費用戶到高級用戶的渠道。

這是必然的, Spotify 的免費產品部分受到廣告收入的支持,但增加廣告收入並不是長期增長目標。

廣告保持了活力,但 Spotify 的免費增值廣告帶來的收入相對較低,這意味著該公司沒有必要進一步將廣告作為一個單獨的收入來源。

Spotify 成功的融資

goldman sachs
圖片來自 CNBC

2012 年,Spotify 在高盛領投的 E 輪融資中籌集了 1 億美元。這使得 Spotify 當時的風險投資總額接近 3 億美元。

儘管 Spotify 明智地決定不披露它是如何花費如此巨額資金的,但 Spotify 的大部分風險投資資金似乎可能都花在了版稅以及與主要唱片公司正在進行的許可交易上。

在接受 Business Insider 採訪時,Spotify 的首席財務官 Barry McCarthy 透露,在用戶從 Spotify 的免費增值層過渡到高級訂閱後,Spotify 需要大約 12 個月的時間才能收回為該用戶免費提供音樂的成本。

將這種損失乘以 Spotify 在 2012 年擁有的大約 500 萬付費用戶,就會更容易看出這 3 億美元的去向。

第二年,也就是 2013 年,Spotify 向所有用戶提供了移動流媒體服務,以前是付費版才有的功能。

儘管 Spotify 突然開始贈送高級功能似乎違反直覺,但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到 2013 年,Spotify 擁有超過 600 萬付費用戶,但它需要大幅增加這一數字以抵消其可觀的成本。

由於 Spotify 已成功利用其免費增值產品作為付費訂閱的渠道,因此向其免費增值用戶提供高級功能使 Spotify 的免費產品更具吸引力。

Spotify 在 2014 年再次做同樣的事情,取消了對全球所有賬戶的時間限制,此舉使 Spotify 的免費增值產品變得更好。

然而,Spotify 在此期間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彌合付費用戶和免費用戶之間的差距。

這一挑戰特別困難,因為 Spotify 不僅要與其他音樂應用程序和服務競爭,它還要與任何免費提供音樂的平台競爭,包括廣播。

讓事情複雜化的是,該公司的財務前景喜憂參半。

隨著 Spotify 用戶數量的增長,公司的成本也在增長。

收入同比增長強勁,但即使收入增加,公司的年度虧損也在增加。

2014 年,Daniel 在一篇博文中寫道,Spotify 已向其平台上的藝術家支付了超過 20 億美元的版稅,這揭示了 Spotify 的運營成本削減幅度有多大。

Daniel 一直熱衷於強調他的公司在他的平台上向藝術家支付了多少版稅,但這個數字揭示了 Spotify 向藝術家或唱片公司支付了多少錢。

Spotify 的成本暫時處於可控範圍內,並幫助 Spotify 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增長。

然而,如果 Spotify 想要上市,他們就必須控制公司的成本。

到 2014 年底,Spotify 最終上市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大,儘管該公司的成本居高不下。

Spotify 擁有超過 5000 萬活躍用戶,其中 1250 萬是付費用戶相當於 25% 的轉化率。

通過專注於將免費增值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Spotify 的收入大幅增長。

然而,為了擴大用戶群,它必須將注意力轉回到用戶增長的主要引擎也就是免費增值產品上。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Spotify 做了它最擅長的事情,通過加倍努力開發新產品功能並使 Spotify 體驗更具吸引力,從而使其免費增值產品變得更好。

Spotify 推出的新功能:Discover Weekly

discover weekly

到 2015 年,Spotify 在音樂迷中的受歡迎程度使該公司成為音樂行業最強大和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

由於不懈地專注於提供真正最佳的音樂體驗,公司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繼續發展。

Spotify 將通過引入新功能來利用這一勢頭,這些新功能將證明非常受用戶歡迎,例如算法精選的播放列表和個性化推薦。

2015 年 7 月,在其 G 輪融資中從 15 位投資者那裡籌集到 5.26 億美元的幾週後,Spotify 推出了其第一個通過算法策劃的播放列表功能 Discover Weekly。

該功能每週一根據用戶的喜好和收聽習慣為用戶精選 30 首歌曲的播放列表,立即受到用戶的極大歡迎。

Discover Weekly 非常受歡迎,它改變了 Spotify 的整個增長軌跡。

Discover Weekly 吸引了 4000 萬新用戶使用該服務,並且通過播放列表功能流式傳輸了超過 50億首歌曲。

對 Discover Weekly 的反應非常積極,以至於 Spotify 決定投入更多的工程資源來開發其算法和部署類似內部項目所需的基礎設施。

這不僅會使 Spotify 體驗更具粘性,而且對每個用戶來說也更加個性化。

Discover Weekly 應該只是眾多新功能中的一項。

現在,它已成為 Spotify 更廣泛的參與戰略背後的推動力。

受到 Discover Weekly 成功的鼓舞,Spotify 在 2016 年推出了另一項算法產品功能 Release Radar。

這個通過算法策劃的播放列表每週五發布,其中包含用戶已經關注和收聽的藝術家的大約兩個小時的音樂。

Discover Weekly 和 Release Radar 真正出色的地方不僅在於算法播放列表提供的建議的準確性。

Spotify 創建了兩個定期的每週活動,Spotify 用戶不僅喜歡而且積極期待。

通過用新的播放列表、曲目和藝術家來結束一周的開始和結束,Spotify 有效地使自己成為音樂迷整個一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potify Time Capsule 的誕生

spotify time capsule
圖片來自 Spotify

2017 年推出了另一項個性化功能 Time Capsule,這是一個播放列表,匯集了 10 多歲和 20 多歲用戶的前 30 首懷舊曲目。

Time Capsule 可能不像 Spotify 的其他算法播放列表那樣具有廣泛的吸引力。

用戶必須年滿 16 歲並且在 Spotify 上聽過足夠數量的歌曲才能使用該功能。

但這是 Spotify 如何利用個性化的另一個例子創造令人難以置信的粘性體驗,即使有數千萬用戶。

當 Spotify 的工程團隊忙於開發 Time Capsule 等新產品時,公司的業務開發團隊也同樣忙碌。

2017 年 8 月,Spotify 宣布已完成與華納音樂集團的談判,以續簽與該唱片公司的全球許可合作夥伴關係,這是 Spotify 上市前必須掃清的最後一道障礙。

在完成最後一份續約協議後,Spotify 可以自由地成為一家上市公司。

2018 年 2 月 28 日,Spotify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申請直接上市。

Spotify 於 4 月 3 日正式上市。

人們很容易忘記 Spotify 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公司。

Discover Weekly、Release Radar 和 Time Capsule 展示了 Spotify 對其產品背後的核心底層技術的關注程度。

Spotify 的工程團隊現在正在探索多項激動人心的新技術,以進一步改進其產品。

包括分析單個音軌波形的深度學習技術,而不僅僅是藝術家或專輯元數據,以提出更智能和個性化的推薦。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除了定價和可用的音樂目錄之外,Spotify 與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沒有太大區別。

它還表明,Spotify 具有獨特的能力,可以大規模提供更出色的個性化服務。

分析師和投資者可能對 Spotify 與主要唱片公司簽訂的錯綜複雜的許可協議更感興趣。

但 Spotify 始終如一地與主要唱片公司重新談判許可協議的能力非常重要。

這些唱片公司對 Spotify 進行了大量投資,並有強烈的動力幫助它取得成功。

Spotify 繼續增長,2021 年活躍用戶超過 3.7 億,其中包括 1.7 億付費用戶。

該平台最近還開始推出和策劃播客,今年推出了單獨的訂閱服務。

總結

Spotify 一直在努力超越其競爭對手。

該公司還宣布,它正在將其重點從音樂轉移到更通用的音頻,以擴大其產品範圍並擴大其全球領先地位。

Spotify 仍有增長和探索新機會的潛力。

不能否認 Spotify是市場上最好的音樂流媒體平台之一。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行銷知識的話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當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企業的成功史像傑夫貝佐斯還是達美樂这样的国际企业都能浏览我们的网站

99 Speedmart的品牌故事

99 Speedmart的品牌故事

99 Speedmart的品牌故事

如果你身在馬來西亞街區開車,相信你很容易就能看見 99 Speedmart 便利店。

該便利店品牌以其實惠的價格而聞名,並提供多種選擇來滿足你的雜貨需求。

它是否是最好的迷你超市是主觀的,但對許多人來說,它是社區可以依賴的可靠的主食店。

因此它在馬來西亞開設了超過 1,500 多家商店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成功背後的人是李良華,他在 35 年前創立了這家便利店。

今天,小展要和大家分享一個著名迷你超市99 Speedmart的起源故事。

你基本上可以在全馬任何地方找到這個迷你市場。

天生的身體殘疾並沒有阻止99 Speedmart的創始人李良華努力工作並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這是他如何贏得迷你市場之王稱號的故事。

Table of Contents

99 Speedmart 的成立與創辦人的經歷

99 speedmart founder
圖片來自 THEEDGEMALAYSIA

李良華1964年出生於雪蘭莪巴生,他的童年絕對不是一帆風順。

在嬰兒時,他患有小兒麻痺症,導致他無法行走,最終導致他在童年時期只能坐在輪椅上。

他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工人,母親是一名小販,日以繼夜地工作以養活他們的 11 個孩子。

不幸的是,他的父母無力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他只讀到小學六年級之後就沒再繼續了。

但其實他並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他也是一個熱心的學習者。

他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報紙和雜誌。

他還會向鄰居借書,以獲取更多的知識。

他與祖母的關係非常的親近,祖母會鼓勵他尋找到自己的方式。

她告訴李良華,他只是身體殘疾,而不是精神殘疾。

其實他很聰明,她說他仍然可以用手做更多事情。

因此他在 14 歲時開始了自己的小生意,出售零食以幫助他的父母擺脫困境。

first 99 store
圖片來自 99 speedmart

到 1987 年他 23 歲時,他設法節省了 17,000 令吉。

他用這筆錢開了第一家名為“Pasaraya Hiap Hoe”的雜貨店。幾年後在1992 年,他以 88,000 令吉的價格出售了他的雜貨店,並在巴生開設了一個名為“Pasar Mini 99”的迷你市場。

這是他生命永遠改變的那一刻。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它被命名為99 Speedmart?

李良華解釋說,99 並不是滿分,因此他的生意總有改進的餘地。

99 Speedmart 的策略與發展

99 speedmart customer
圖片來自 Harian Metro

99 Speedmart 最初是針對低收入客戶和農民工。

通過銷售較小尺寸的產品來保持低價。

憑藉經營雜貨店的經驗,李良華清楚知道哪些快速流通的商品周轉率高,並且會囤積這些商品。

不過在早期,某些產品的利潤率被犧牲,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出售。

然而,它幫助建立了品牌的聲譽,而李良華則繁瑣地監督其運營。

這位商人還與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避免了拖延付款,而據稱大型雜貨店因此而聲名狼藉。

借助李良華,供應商能夠在 30 分鐘內收到先前訂單的付款,同時在門店投放新的產品庫存。

供應商讚賞他良好的貿易聲譽。

在他的領導下,99 Speedmart 迅速擴張,到 2008 年已擁有 100 家門店。

2011 年,他們在 300 家門店的帶動下實現了 10 億令吉的銷售額。

根據其從 2013 年的 500 家門店到 2014 年的 600 家的增長,你可以說每週開設 2 家門店。

99 speedmart 1000 store
圖片來自 Says

到 2017 年,李良華在雪蘭莪州莎阿南第 13 區慶祝了他的第 1,000 家門店。

雖然今天大約有 99 家 Speedmart 商店的確切數量尚無定論,但馬來西亞至少有 1,500 家,3 家於 2019 年在新加坡開業。

2019 年,他們還衝出了國際市場轉移到新加坡,在 110 Sims Avenue 在新加坡開設了第一家分店。

儘管沒有電子商務網站,但 99 Speedmart 仍然是 2020 年 MCO 期間實體雜貨店購物的主要選擇之一。

這家低預算的雜貨店蓬勃發展,39% 的馬來西亞消費者從 99 Speedmart 購買他們的雜貨。

其他 40% 和 21% 的人將分別從夫妻店和​​樂購購買雜貨。

到2021年11月,全國99速賣通網點已超過2000家。

在祖母的激勵和鼓舞人心的話語下,這位企業家並沒有讓自己的身體殘疾阻礙他實現自己的目標。

他的堅定決心為他贏得了“迷你市場之王”的稱號。

既然發展得那麼成功,難道創辦人就沒有想要打進超市的打算嗎?

根據 The Edge 在 2014 年的報導,李良華沒有進入大賣場或超市空間的計劃。

為了保持競爭力,他計劃通過發展他的迷你市場來堅持他的目標。

總結

李良華的人生真的很勵志。

在小的時候遭遇悲劇,出生在低收入家庭但通過誠實的努力、聰明才智和敏銳的商業意識,他成為了馬來西亞迷你超市之王。

他的故事是真實的,證明了企業家精神是使家庭擺脫貧困的最佳方式之一。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行銷知識的話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

Padini 創辦人的故事

Padini 創辦人的故事

Padini 創辦人的故事

每次到了新年的時候,我都會買新衣來迎接新的一年。

然而我都會到 Padini 購買因為他們的價格並不會貴而且也蠻好看的。

Padini 是馬來西亞領先的服裝公司,由創始人楊邦駿及其妻子執行。

他們三個兒子中的兩個,Andrew  和 Benjamin,是執行董事。

他們大約在 10 年前加入 Padini Group,並在 5 年前晉升為執行董事和董事會。

最小的兒子 Chris Yong 也積極參與 Padini Group 旗下 Brands Outlet 的運營。

在这篇文章,小展将会分享 Padini 公司的故事與創辦人的經歷。

Table of Contents

Padini 創辦人

padini founder
圖片來自 Forbes

Padini 的創始人楊邦駿在他中學畢業後加入新加坡一家紡織商人,學習紡織貿易的訣竅。

1971 年 20 歲時,他成立了一家生產女裝時裝的公司,他精明的管理和對服裝業務的了解使他的業務不斷擴大。

他 67 歲的妻子出身於一個以製造和貿易配飾起家的家庭。

她停止了上中六,以幫助她的父親從事時尚配飾和服裝珠寶的批發和零售業務。

3 年後,她開始從事女裝零售業務。

此後,她加入了 Padini 集團,並於 1981 年幫助成立了 Vincci Ladies’ Specialties Centre Sdn Bhd。

她是 Padini 的執行董事,負責監督該集團的服裝製造業務。

他們的大兒子 Andrew 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北嶺市的加州州立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

從 2006 年 4 月到 2008 年 5 月,他擔任與 Patimas PSG 簽約的 aAS400 程序員和保誠服務的系統操作員。

他於 2008 年 6 月加入 Padini,擔任 Padini Dot Com Sdn Bhd 的 IT 經理,負責管理集團的所有 IT 運營、系統實施和 IT 資產。

他於 2015 年 8 月晉升為總經理 ,並於 2015 年 12 月 3 日被任命為董事會成員。

二兒子 Benjamin 於 2005 年畢業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大學,獲得藝術、媒體與傳播學士學位。

同年 9 月,他在 Padini Merchandising 部門擔任商品助理,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他於2007年晉升為跟單員,並於2009年被任命為Padini Workwear品牌經理。

他現在是集團的設計、採購和零售主管,負責設計的整體管理、開發和組織,為分配給他的品牌進行商品推銷、零售和品牌推廣活動。

最後於 2016 年 7 月 15 日被任命為董事會成員。

Padini 集團的旗下品牌

padini brands

Padini Group 的所有 5 家主要貿易子公司均實現盈利。

他們是 Vincci 、Padini Corporation Sdn Bhd、Seed、Yee Fong Hung 和 Mikihouse Children’s Wear 。

表現最好的兩位是 Yee Fong Hung,它控制著 Brands Outlets 的收入6.44 億令吉和稅前利潤 7280 萬令吉緊隨其後的是 Padini Corporation,其零售 Padini 品牌服裝的收入為 5.495 億令吉,稅前利潤為 8410 萬令吉。

第三位是Vincci Ladies,收入為2億7240萬令吉,稅前利潤為4240萬令吉。

截至2020年6月,帕迪尼集團共有141家零售店,分為28家單品牌店、48家帕迪尼概念店、55家Brands Outlet店和10個寄售櫃檯。

除了位於沙巴和砂拉越的 6 家 Padini 概念店和 6 家 Brands Outlet 店外,其餘門店遍布整個馬來西亞半島。

集團已通過特許經營業務擴展到泰國、文萊、新加坡、菲律賓、阿聯酋、阿曼、卡塔爾、巴林和巴基斯坦,並在柬埔寨擁有自己的管理門店(Brands Outlet 和 Padini Concept Stores)。

然而,本集團的國內業務仍然是收入和利潤的主要驅動力。

Padini 電子商務的發展

padini app
圖片來自 Padini

Padini 集團於 2015 年底開始了電子商務之旅,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準備好滿足客戶需求的營銷渠道。

董事總經理楊邦駿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帶來的災難性大流行影響加速了這個業務平台並將其轉變為一個新時代。

Padini Group 已經在 2020 年 5 月開始了自己的 Facebook 直播,以介紹和銷售其產品系列。

他們也開始在 Lazada 銷售他們的產品。

Padini 財政表現

finance grow

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的財政年度,Padini Holdings Berhad 的收入為 10.30 億令吉,稅前利潤為七千四百萬令吉。

由於行冠肺炎大流行和行動管制令,收入比上一年的 13.5 億令吉減少了 24%,稅前利潤比上一年的 1.05 億令吉減少了約 三千萬令吉或 28%。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行銷知識的話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

Mamee Monster 的品牌故事

Mamee Monster的品牌故事

Mamee Monster的品牌故事

Mamee Monster 一直是我成長過程中最喜歡的童年零食之一。

在學校累了一天之後,我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咀嚼著香脆的麵條,我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遺憾的是,開創這品牌的傳奇人物拿督馮振軒在本月5日去世了,年齡是 96 歲。

在這篇文章裡,小展將會分享大馬的著名品牌 Mamee Monster 的成功故事。

Table of Contents

Mamee Monster 創辦人與公司的成立

mamee founder
圖片來自 Sethlui

Mamee 的故事始於 1971 年,馮振軒和他的合夥人在馬六甲創立了 Pacific Food Products,這是一家生產方便麵的小型製造廠。

生產於 1972 年開始,當時他們開創了今天 Mamee 的前身,名為 Lucky Instant Noodles 和 Vermicelli。

當馮振軒從日本回來後,他接手了 Mamee 對農村和雜貨店的行銷,而他的父親則專注於工廠的運營。

mamee factory
圖片來自 Mamee

可惜的是,該品牌在市場上並沒有很出名,尤其是在來自 Cintan 和 Maggi 的激烈競爭下。

看到他們的銷售沒有起飛,公司遇到了財務困難,導致他們的銀行和投資者停止為他們提供融資。

馮父子當時也曾被搭檔出賣。

當然,這絕不意味著他們將終結他們的心血。

馮振軒曾說過 “我父親從未放棄,他繼續走。最終,一家馬來西亞銀行願意資助他。但他們資助他不是因為這個項目,而是因為他的決心”。

當時,他注意到農村地區的橡膠敲擊者直接從包裝中吃生麵條,因為他們沒有燃氣灶或隨時可用的熱源。

在意識到其中的需求後,他們決定將方便麵品牌改造成易於食用的零食,而不是全餐。

mamee snacks
圖片來自 Mamee

因此,Mamee 及其友好的藍色毛茸茸的怪物吉祥物誕生於 1974 年。

他們從“Mommy”一詞中為這種小吃取了“Mamee”這個名字,作為一個人與母親之間最強烈情感聯繫的意義的代表。

儘管是橡膠攻絲機啟發他們改變產品的檔位,但他們決定將市場重點放在兒童身上,因此得名。

Mamee 創辦人打造零食帝國

mamee brands
圖片來自 Mamee

他們決定以方便麵的新概念突破零食市場。

這對父子二人在天氣還很熱的時候繼續打鐵,他們推出了更多的小吃,比如 1980 年的Double-Decker和 1992 年的 Mister Potato。

隨著他們的品牌在零食市場上獲得動力,他們決定通過推出 Nutrigen 的發酵乳和酸奶來進軍乳製品市場,這與他們在食品行業的常規產品完全相反。

雖然他們的第一款方便麵產品在市場上沒有遇到任何運氣,但 Mamee 在 2012 年憑藉自己的 Mamee Chef 方便麵捲土重來。

如今,Mamee 已成長為一個享譽國際的餐飲帝國,擁有 50 多種產品和 10 個品牌,出口到 100 多個國家。

據 The Edge 報導,他們在 2010 年實現了 4.28 億令吉的收入,澳大利亞和新加坡是他們最大的出口市場。

當世界從 2007 年到 2008 年陷入全球衰退時,Mamee 在那段時間裡保持著韌性。

據 The Star 報導,他們的公司在 08 財年的收入為 3.9696 億令吉,利潤為 2360 萬令吉,與 07 財年相比有所增長,在 3.5974 億令吉的收入基礎上,他們的利潤為 1400 萬令吉。

他們最著名的國際認可之一是他們在 2011 年至 2014 年期間與馬鈴薯先生和曼聯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

這種夥伴關係是雙方共同利益的共同利益,目的是讓彼此的億萬富翁抱負不斷增長。

mamee MU

鑑於對亞洲的興趣,曼聯希望通過在新加坡的首次公開募股籌集 10 億美元,而 Mamee 當時希望在 5 年內達到 10 億令吉的年收入。

幸運的是,在與曼聯贊助協議簽署僅一年後,自讚助推出以來,僅馬鈴薯先生的銷售額就實現了 20% 至 25% 的增長。

Mamee Monster 過去的發展

mamee snacks empire
圖片來自 Vulcan

從這種夥伴關係中,很明顯 Mamee 優先考慮夥伴關係和網絡來發展其帝國。

Mamee 的一位董事 Vuitton Pang 分享說,他們學到的一個重要教訓是擁有良好的分銷網絡的必要性。

雖然一家公司可能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產品,但沒有能力滲透到市場的最遠角落,它就無法充分發揮其潛力。

每當他們擴展到一個新的國家時,他們都會尋找好的合作夥伴和經銷商來合作。

“他們是關鍵。沒有分銷,所有花在品牌推廣上的錢都白費了,”威登分享道。

談到提高銷售額,集團執行董事 Pierre Pang 與 The Star 分享說,他們最重要的戰略之一是與其他企業合作。

mamee partnership
圖片來自 Vulcan

2015 年,他們正尋求與法國興業銀行、優衣庫和日本的 DyDo Drinco Inc. 合作,通過涉足其他餐飲行業和服裝來擴大品牌知名度。

同年,他們也終於迎來了業務的第 4 個十年,留下了長達 40 年的食品製造傳統。

因此,他們在馬六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村開設了第一家名為 Mamee Jonker House 的概念店來慶祝他們的傳統,這是 Mamee 的故鄉。

他們的概念店由咖啡館、商品店、麵條塗鴉站和展示小吃製作過程的迷你廚房組成。

mamee jonker street
圖片來自 Mamee

馬六甲的 Mamee Jonker House 非常受歡迎,他們最終在 Mont Kiara 的 163 Retail Park 的頂部張貼了另一個 Mamee Jonker House,供我們在吉隆坡享用。

到了2020年,Mamee 與 Tealive 合作推出了一款名為 Spicy Mi Boba 的新產品。 

這絕對是一個尷尬的組合,但在馬來西亞擁有這些並不少見,因為我們之前也有類似的奇怪組合,比如 Maggi Kari Milo、Nasi Lemak 冰淇淋、Ghost Pepper Cola 等。

Mamee Monster 的品牌發展

mamee young
圖片來自 Mamee

作為公司的年輕面孔,Pierre Pang 知道當前的消費者習慣往往是由心理驅動的,而不是產品的實際質量。

因此,他決定跳出框框思考,以推動消費者需求。

也就是 Monster Lab 團隊與韓國合作夥伴合作推出 Mamee Daebak Ghost Pepper 麵條的方式。

除了#GhostPepperChallenge 標籤之外,它的數量有限,幾乎沒有任何促銷活動,該標籤今年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

被宣傳為馬來西亞最辣的方便麵,消費者購買它是為了體驗,而不是為了味道。買家甚至在二級市場上為麵條支付原價的兩倍。

他們明白以前那只以藍色怪物為特色的舊電視廣告已經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產生同樣的影響。

今天的消費者需要參與品牌體驗,包括虛擬和現實。 隨著 Mamee 麵條 50 週年的臨近,他們計劃了很多不同的事情。

電影正在製作中,還有一個供孩子們玩耍的健身房,他們可以在那裡享受完整的 Mamee Monster 體驗。

雖然電影和遊戲館仍處於規劃階段,但概念店和咖啡廳 Mamee Jonker House 已經為 Mamee 愛好者提供了與品牌的直接互動。

坐落於旅遊熱點馬六甲市中心的馬美中心,自開業四年以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菜單由 Mamee 產品和印有藍色怪物面孔的可愛商品組成,咖啡館還組織活動讓遊客製作自己的 Mamee Monster 小吃和杯麵。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已經聯繫他們進行合作儘管他們在中國沒有做太多的宣傳。

在他們的搜索數據顯示很多人一直在在線平台上搜索Mamee的產品。

除了麵條零食,Mamee Monster 還將作為角色在中國以及韓國和香港的餅乾和薯片等各種產品上銷售。

Mamee Monster 也將很快轉變為擁有自己社交媒體帳戶。

總結

Mamee 是一個本土的“偶像”,幾十年來一直與馬來西亞家庭在一起。

雖然回顧過去很好,但對於每個人最喜歡的藍色怪物來說,未來看起來更加光明。

它是許多馬來西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我們要感謝拿督馮振軒為我們創造了這麼美好的兒時回憶。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馬來西亞的企業故事像是Madam Kwan 或者Kawan Food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

推薦文章

Airbnb 的創業故事

Airbnb 的創業故事

Airbnb 的創業故事

十多年前,如果有人提到要租別人的房子短住幾天而不是在酒店預訂房間,相信每個人都會說:“你瘋了,根本就不可能!”

而現在,到 2022 年,這個想法已經變成了一項價值 1040 億美元的龐大生意。

如今,人們更喜歡擁有自己的空間,做自己的東西而不必打擾他人。

他們喜歡去度假,在那裡他們可以練習社交距離,也不會錯過樂趣。

與酒店中的游泳池不同,他們希望自己擁有游泳池。

而今天,他們可以通過 Airbnb 租用某人的空間幾天來做到這一點。

Airbnb 是一家美國公司,經營住宿、度假租賃和旅遊活動的在線市場。

它為房東提供一個平台,為客人提供短期住宿服務。

Airbnb給酒店業帶來的變革旋風被認為是一種威脅。

這家初創公司的成功故事非常鼓舞人心。

今天就讓小展和大家分享國際公司Airbnb的成功故事吧。

Table of Contents

Airbnb 公司的成立:創辦人的概念

airbnb founder
圖片來自 Business Insider

時間回到 2007 年,當時有兩位年輕人 Joe Gebbia 和 Brian Chesky 在羅德設計學院相遇並一起租了一套公寓。

由於房租高,室友想方設法支付。

經過一段時間的頭腦風暴,他們想出了一個主意。

兩人在客廳裡放了一個充氣床墊,把他們的公寓改成了民宿。

2008 年 2 月,Chesky 的前室友 Nathan Blecharczyk 加入了該公司。

他們建立了一個網站,為那些無法預訂酒店的人提供短期住所。

然后他們的網站 Airbedandbreakfast.com 於 2008 年 8 月 11 日推出。

在 2008 年夏天,在工業設計會議期間,創始人在城裡迎來了他們的第一批客戶。

他們看到所有酒店都賣光了,並為活動參與者提供了氣墊床和早餐。

三人發現了一種在賺錢的同時結交朋友的方法。

Airbnb 創辦人受到的第一筆資金

funding

為了得到更多金錢資助他們的創業公司,他們開始銷售以選舉為主題的穀物。

Airbnb 的創始人通過出售 Obama O’s 和 Cap’n McCains 成功賺了 30,000 美元。

他們還想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順口溜。

Airbnb 從 Y Combinator 籌集了第一筆資金,20,000 美元。

他們仍然每週只賺 200 美元,並決定用這筆錢前往他們最大的市場紐約與他們的用戶會面。

他們發現主要問題是大多數屋子和房間的照片都不漂亮。

於是他們買了一台相機,挨家挨戶地為屋子和房間拍下更好的照片。

現在是 2009 年 1 月,孵化器邀請三位創始人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冬季培訓課程。

與此同時,Y Combinator 的 Paul Graham 試圖說服風險投資家 Fred Wilson 投資 Airbnb。

你可以點擊這裡閱讀 Graham 和 Wilson 的實際電子郵件對話。

Airbnb 公司的發展

growth

2009 年 3 月,他們決定將公司名稱從 Air Bed and Breakfast 更改為 Airbnb。

一個月內,他們獲得了 60 萬美元的種子投資。

在此期間,三人組對他們的網站了解了很多,對其進行了修改,並使其盡可能地人性化和有吸引力。

在此期間呈指數增長。

到 2011 年,Airbnb 大受歡迎,在超過 89 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預訂了 100 萬晚。

同年,各種風險投資家向這家初創公司投入了 1.12 億美元。

這使得 Airbnb 成為矽谷的獨角獸創業公司,估值達到 10 億美元。

儘管它們在成長,但公司確實面臨著障礙。

儘管存在障礙和困難,Airbnb 仍在繼續上升。

2012 年,Airbnb 在悉尼開設了辦事處,並宣布計劃在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啟動該服務。

2012 年 12 月,Airbnb 制定了更積極進軍亞洲市場的戰略,並在新加坡開設了辦事處。

2014年,該公司完成了TPG Capital 4.5億美元的投資。

額外資金由 Andreessen Horowitz、紅杉資本、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 提供。

Airbnb 在 2016 年上半年實現盈利,其收入從 2015 年和 2016 年增長超過 80%。

它有 2 億美元的利潤。

Airbnb 的收購過程

airbnb acquisition

Airbnb 於 2011 年 5 月收購了德國競爭對手 Accoleo,之後在漢堡設立了第一家國際辦事處。

Airbnb 還收購了總部位於倫敦的競爭對手 CrashPadder,此次收購使 Airbnb 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住宿網站。

2012 年,Airbnb 再次收購了在線城市指南 NabeWise,此次收購導致該公司將重點轉向為旅行者提供超本地化建議。

2012年,它收購了基於位置的問答平台LocalMind。

2017年,公司收購了Luxury Retreats International,同年還收購了社交支付公司Tilt.com。

Airbnb 的苦難:疫情的來襲

airbnb covid 19
圖片來自 BBC

相信大家都記得在2020年的時候就是新冠肺炎的來襲,而這個疫情也為Airbnb帶來了很大的打擊。

大流行最初損害了對 Airbnb 列出的 700 萬處房產的需求。

Chesky曾表示,Airbnb 2020 年的收入可能不到該公司2019預定收入的一半。

5 月,Airbnb 裁減了 1,900 名員工,約佔其員工總數的 25%。

該公司以 20 億美元的貸款為運營提供資金,其中包括來自私募股權公司 Silver Lake 和 Sixth Street Partners 的 10 億美元投資。

但需求有所反彈,因為一些旅行者認為在大流行期間租房比擁擠的酒店更安全。

7 月 8 日,該公司表示,客人已經預訂了超過 100 萬晚的未來業務。

這是自 3 月 3 日以來首次達到這一門檻。

一直到了2022年,疫情終於緩和了他們也成功得渡過危機。

為了度過危機,該公司解雇了約 25% 的員工並通過股權和債務的組合籌集了 20 億美元,以支撐其資產負債表。

該交易的股權部分對 Airbnb 的估值為 180 億美元,幾乎是該公司 2017 年市值的一半。

當時,Airbnb 還決定“暫停”不直接支持其房東社區核心的活動,例如交通和 Airbnb Studios,並縮減了對酒店和豪宅的投資。

Airbnb 的新挑戰:2022年

到 2022 年,情況就不同了,Airbnb 的股價在這一年為負。

但該股的表現好於其他以增長為導向的公司以及整體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該指數今年迄今下跌了約 12%。

Chesky 坦言當他們創辦 Airbnb 時,它是關於歸屬感和聯繫的。

這場危機使他們更加專注於回歸當初的根基,回歸基礎,回歸 Airbnb 真正的特別之處那就是提供住宿和體驗的普通人。

Airbnb 採取措施讓客人和主人滿意,但結果似乎每一步都遭到批評。

Airbnb 還與 Expedia 旗下的競爭對手 Vrbo 合作解決這些問題。

其他著名的 Disruptor 50 公司在零工經濟中反復出現問題,例如優步,該公司也在用戶滿意度以及大流行期間的供需失衡方面苦苦掙扎。

就在幾週前,為了改善客戶體驗而在 Airbnb 進行全國巡演的切斯基告訴 CNBC,去中心化生活的大流行後未來將給公司帶來福音。

2010 年,Chesky 曾在 Airbnb 出租屋裡住了幾個月,當時該公司最早的員工正在擠占他在舊金山公寓中僅剩的臥室空間。

十二年後,這表明切斯基認為,他的公司的下一步行動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所需的對客戶的同等投入。

以便使用許多投資者仍持懷疑態度的零工經濟商業模式贏得勝利。

總結

Airbnb 從舊金山的一個小公寓到成為酒店業最大競爭對手之一的成功故事非常鼓舞人心。

它教會我們即使面對失敗也不要放棄。

我們應該學習如何有效地將失敗轉化為成功。

一旦我們克服了失敗,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內心隱藏著力量和潛力。

我們應該繼續相信自己,永遠追求最好。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行銷知識的話可以隨時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者到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影片。